时间: 2025-04-28 15:32: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32:49
药条药甲润青青,色过棕亭入草亭。
苗满空山惭取誉,根居隙地怯成形。
药草的枝叶青翠而润泽,颜色超过了棕色的亭子,进入了草亭。
山间的苗满是生长,惭愧于得到的赞誉,根却藏在缝隙之中,害怕显露出形状。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杜工部,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被誉为“诗圣”。其一生经历了唐朝的盛世与衰落,生活困苦,诗作多以描写社会疾苦、抒发个人情感为主,风格沉郁悲壮。
此诗作于杜甫晚年,时值国家动乱,民生困苦。杜甫以诗歌反映社会现实,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与忧虑,尤其在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的诗歌更加关注民生疾苦。
这首诗通过描写药草的生长状态,隐喻了杜甫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出现的“药条药甲润青青”,展现了生命的勃勃生机和自然的美好,然而随着后文“惭取誉”的出现,诗人将这种生机与外界的认可进行了对比,表现出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反思与质疑。药苗虽然生长旺盛,却“怯成形”,暗示其内心的不安与迷惘。
杜甫在这首诗中使用了色彩的对比,将青翠的药草与棕色亭子相对照,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同时也隐喻了诗人与世俗的关系。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象,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深切思考,反映出他对社会的关心与对自我价值的不断追寻。
此外,诗中“根居隙地”这一意象,表现出一种对生存空间的渴求,暗含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生存境遇的同情。整首诗在简洁的字句中蕴含深刻的哲理,体现了杜甫对生命与存在的深刻思考。
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揭示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注,表达了对个人存在价值的反思与对社会底层生存状态的同情,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圣”的深邃思想与人文关怀。
诗中“药条药甲润青青”描绘的是哪种植物?
诗人对获得的赞誉感到怎样的情感?
“根居隙地怯成形”中的“怯”字表明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