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55: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55:14
香山天下士,直道可事君。
口语作奇祸,后来成积薪。
巨栋虽已捐,白璧原自珍。
百年付春梦,千载期斯人。
可怜肉食子,议者空反唇。
文华一照耀,今古无搢绅。
才高固不世,盛德终少邻。
鹿鹿数馀子,琐琐非公伦。
丰盈与名誉,讵可钟一身。
暮年林壑意,觞咏全天真。
君子与小人,两者自此分。
寄言颜巷徒,勿语伤哉贫。
在香山中有天下士,秉持正道可以为君所用。
口口相传的言语造成了奇怪的祸患,最终变成了无尽的麻烦。
虽然大梁已然塌陷,但白璧仍旧珍贵。
百年时光付诸春梦,千年之后期盼此人。
可怜那些吃肉的子弟,辩论者空口反驳。
文采光辉照耀,古今无有名士。
才华高绝的人确实不多,盛德之人更是少有邻居。
那些鹿鸣之声,虽多却非公之所论。
丰腴与名声,怎能兼得于一身。
暮年时分的林间山水,饮酒吟咏全是自然真情。
君子与小人,自此分开。
寄语颜巷的徒弟,莫要说贫穷伤人。
周紫芝,字士行,号紫芝,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尤其擅长咏怀诗。其作品常常反映出对社会时事的关注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此诗写于南宋时期,正值士人对于社会现象的反思与批判之际。诗中不仅反映出周紫芝对当时士人风气的思考,也表达了他对名利的淡泊和对真情的向往。
周紫芝的《次韵刘元亢读白乐天与刘梦得书》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名士的崇敬,更揭示了他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深刻反思。首句“香山天下士”便引入了士人阶层的理想与追求,接着通过“口语作奇祸”探讨了口舌之争带来的后果,反映出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与微妙。诗人在此表现出对名士的珍视,同时也对那些空口无凭的议论嗤之以鼻,展现出一种对名声与实质的思考。
后半部分的“百年付春梦,千载期斯人”更是将时间的流逝与理想的追求相结合,表现出一种无奈与渴望。诗人对名士的崇敬与对社会现状的批判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冲突。同时,诗中“君子与小人,两者自此分”的结尾,则清晰地指出了道德与价值观的分界线,表明了诗人立场的坚定。
整首诗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既有对现实的直面,也有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周紫芝的文学才华与深邃的思考。
整首诗通过对士人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探讨,传达出对高尚品德的追求与对社会风气的反思,揭示了名利与道德的冲突,表现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
诗中提到“香山”,其象征意义是什么?
“口语作奇祸”中,口语指代什么?
诗的主题思想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