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34: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34:40
熙宁中,轼通守此郡。除夜,直都厅,囚系皆
山川依旧,岁月无情。转眼百年,权势与囚徒交替。与同僚相比,我不如岑范,感到前人的德业让我羞愧。坐在这里无所事事,啸声响起却得不到多少安宁。回想过去二十年,自己的成就并非他人所能安排。白发和齿落都交给天公,损坏的事是无法修复的。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在政治上历任多职,因其直言敢谏屡遭贬谪,但他在文学、哲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极高,尤其以诗词最为闻名。
此诗作于熙宁年间,苏轼在任郡守期间,感叹岁月流逝,自己在官场的无奈与困惑。他通过对比自己与前贤的成就,反思个人的处境与人生。
这首诗充满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对个人处境的深刻反思。诗中“山川不改旧,岁月逝肯留”开篇即直指主题,描绘出一个人面对不变的自然与变化的时光,心中的无奈与失落。在经历百年后,苏轼意识到权力的更替与个人的命运紧密相连,强调了历史的无情与个人的渺小。
“同僚比岑范,德业前人羞”一句,表现了他对自身成就的自我否定与对前人功绩的羡慕。这里运用了自谦的手法,表现出他在经历了官场风云后,对自身价值的重新审视。这种反思不仅是对自己生涯的总结,也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对未来的迷茫。
最后两句“齿发付天公,缺坏不可修”,将整首诗推向高潮。苏轼以白发和齿落来象征岁月的无情,表达了对生命不可逆转的深深无奈。这首诗不仅在情感上深刻,而且在艺术上表现出苏轼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以及对个人命运的思考。苏轼通过对自己与他人比较,反思了自身的价值与人生的意义,深刻揭示了人在历史长河中的渺小与无奈。
诗中提到的“岑范”是谁? A. 苏轼的同僚 B. 古代名臣 C. 诗人的朋友
诗中“齿发付天公”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生命的无奈 B. 对未来的期待 C. 对过去的怀念
诗的主题是什么? A. 权力的更替 B. 人生的短暂与无奈 C. 自我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