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08:36: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08:36:49
少年能讲大乘经,法施堂中不出扃。
为许先师传後世,径从西海集南溟。
忘身直犯黄茅瘴,满意初成白塔铭。
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
年轻的时候能讲解大乘佛经,在法施堂中不曾关上门。
为了让先师的教诲传承下去,直接从西海到南海而来。
忘却自身安危,直面黄茅瘴气,终于写下白塔铭文。
把我的泪痕寄托在万里之外,遥远地知道露水滴落在涧边的松树上。
《成都僧法舟为其祖师宝月求塔铭於惠州还过高》是一首充满敬意与思考的诗作,表现了诗人对祖师的深切怀念和对佛教教义的深入理解。开篇以“少年能讲大乘经”引入,展现了年轻时对佛教经典的掌握,体现出一种热情与追求。接着提到“法施堂中不出扃”,传达出佛教教义的开放与传播,暗示了宗教的普及和对人心的关怀。接下来的“为许先师传後世”,则是对先师教诲的承诺,表现出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诗中“忘身直犯黄茅瘴”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困苦的精神,表现出一种追求真理、传播佛法的无畏态度。而最后两句“寄我泪痕归万里,遥知露滴涧松青”则充满了情感的寄托,通过自然景象反映内心的思念与感伤,形成了一个情感的闭环。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深邃,展现了苏辙对佛教文化的深刻理解及对祖师的崇高敬意。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对祖师的怀念为主线,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推崇与对精神追求的坚定,同时融入了个人情感的表达,展现出一种严肃的宗教情怀与对师长的崇敬。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法施堂”象征什么?
“忘身直犯黄茅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态度?
诗的最后一句“遥知露滴涧松青”主要表达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可以将此诗与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进行对比,前者侧重于对佛法的追求与传承,后者则展现了豪情壮志与对自由的渴望,两个作品在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上都有所不同,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生活的不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