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玉楼春(茶)》

时间: 2025-04-26 14:27:58

诗句

酒阑未放宾朋散。

自拣冰芽教旋碾。

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已知于我情非浅。

不必宁宁书木宛面。

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7:58

原文展示:

玉楼春(茶)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酒阑未放宾朋散。自拣冰芽教旋碾。
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
已知于我情非浅。不必宁宁书木宛面。
满尝乞得夜无眠,要听枕边言语软。

白话文翻译:

酒席上的酒快喝完了,宾客们也开始散去。我独自挑选着冰芽茶叶,轻轻地用碾子磨成粉。
调配茶膏初尝时,心中欢喜如同玉石成泥般温润,溅起的泡沫如同银线般闪烁。
我早已知道对你的情感非同一般,无需再用宁静的方式去书写那恍如木头般的面庞。
我只想在夜里无眠,听那卧枕边柔和的言语。

注释:

字词注释

  • 酒阑:酒宴结束,酒快喝完。
  • 宾朋:宾客、朋友。
  • 冰芽:新鲜的茶芽,通常指上好的茶叶。
  • 旋碾:用碾子磨茶叶。
  • 调膏:调制茶膏,指茶汤的调配。
  • 玉成泥:比喻茶的滋味如同温润的玉石般细腻。
  • 溅沫:茶水溅起的泡沫。
  • 银作线:形容泡沫的光泽如同银线般细腻。
  • 宁宁:形容安静、宁静的样子。
  • 木宛面:指面容恍如木头般平淡。
  • 满尝乞得:想要尽情品尝。
  • 夜无眠:夜晚不能入睡。

典故解析
本诗并没有涉及特定的历史典故,但通过茶的意象与情感的表达,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及内心情感的深刻体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无咎,字孟贞,号天池,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作品以词见长,风格清新脱俗,常表现出对自然与生活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茶文化兴盛之时。诗人在酒宴之后,独自品茶,表达了对茶的热爱和对情感的体悟,显示出一种优雅而又孤寂的情感状态。

诗歌鉴赏:

《玉楼春(茶)》是一首表现内心情感与饮茶之乐的词作,杨无咎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描写,将饮茶的过程与情感的寄托紧密相连。诗的开头,酒席已散,宾朋离去,显得有些孤独,而此时独自品茶,反而让人感受到一种静谧的美。冰芽的选择与旋碾的过程,象征着一种对生活的追求与品味,诗人通过精细的茶叶制作,体现了对生活细节的关注。

“调膏初喜玉成泥,溅沫共惊银作线。”这一句运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茶汤的细腻与温润,反映了诗人对茶的喜爱与赞美。同时,泡沫如银线的描写也展现了茶的美感,升华了饮茶的艺术性。

最后两句,诗人表达了对爱人的深情期盼,渴望在夜晚听到对方的柔声细语,显示出一种浪漫而又深情的情感。这种对话的期待与饮茶的乐趣相结合,使整首词充满了温馨与柔情,令人陶醉。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阑未放宾朋散:酒宴结束,宾客们纷纷离去,诗人感到了一丝孤独。
  • 自拣冰芽教旋碾:诗人独自挑选上好的茶叶,用心制作茶膏。
  • 调膏初喜玉成泥:初尝茶膏,感受到其细腻温润的滋味。
  • 溅沫共惊银作线:茶汤溅起的泡沫如同银线般闪烁,生动形象。
  • 已知于我情非浅:诗人已深知对爱人的情感,非同一般。
  • 不必宁宁书木宛面:无需用宁静的方式去描述平淡的面容。
  • 满尝乞得夜无眠:渴望在夜晚无眠,尽情品尝与倾听。
  • 要听枕边言语软:期待爱人柔和的言语,让夜晚更加温馨。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玉成泥”比喻茶膏的温润。“银作线”形容泡沫的光泽。
  • 拟人:对茶的描写赋予了情感,使其生动有趣。
  • 对仗:如“已知于我情非浅”与“不必宁宁书木宛面”形成对照,增强了诗意。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饮茶的细节,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情感的深刻思考,表达了对温馨夜晚与爱人柔情的向往,体现了诗人细腻的情感与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欢聚、放松与社交。
  • 冰芽:象征清新、高雅,代表茶的品质。
  • 茶膏:象征内心的细腻与情感的滋养。
  • 银线:象征美好、细腻的时光与生活的乐趣。
  • 夜无眠:象征对爱与温暖的渴望与期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冰芽”指的是什么?
    A. 酒 B. 茶叶 C. 花瓣

  2. “调膏初喜玉成泥”中的“玉”象征着什么?
    A. 茶的滋味细腻 B. 酒的醇厚 C. 爱情的深刻

  3. 诗人希望在夜里听到什么?
    A. 风声 B. 爱人的柔语 C. 酒声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展现细腻情感与生活的美。
  • 苏轼的《水调歌头》: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情感,亦有饮酒吟诗的意象。

诗词对比
与孟浩然的《春晓》相比,杨无咎的《玉楼春(茶)》在情感表达上更为细腻,前者强调自然之美,后者则侧重于人际关系与内心情感。两首诗都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但侧重点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代词人研究》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茶文化与文学》

此部分为用户提供更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方向。

相关搜索

诗文: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戏和舍弟船场探春二首 奉送时中摄东曹狱掾 和答刘太博携家游庐山见寄 元师自荣州来追送余于泸之江安绵水驿因复用 题孟浩然画像 琼芝轩 次韵师厚病间十首 其六 浔阳江口阻风三日 和李才甫先辈快阁五首 清心院双清轩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殳字旁的字 无机可乘 砍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言多必失 中通外直 豕字旁的字 微津 知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徒庶 父字头的字 主轴 外洋 信及豚鱼 医结尾的成语 鼎字旁的字 英奇 龙行虎变 八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