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5: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5:37
解蹀躞
作者: 杨无咎 〔宋代〕
迤逦韶华将半。桃杏匀于染。
又还撩拨春心倍凄黯。
准拟狂吟,可怜无复当年,
酒肠文胆。倦游览。
憔悴羞窥鸾鉴。眉端为谁敛。
可堪风雨无情暗亭槛。
触目千点飞红,问春争得春愁,
也随春减。
这首诗表达的是在春光明媚的时节,诗人感叹青春已逝。桃花和杏花盛开如同被染上了颜色,然而这却勾起了他对往昔的思念和愁苦。曾经想要狂吟作诗的热情,现在却消沉得难以自持,更多的是无奈。游览的倦怠感让他感到憔悴,甚至不敢看镜子中自己的模样。眉头紧锁,究竟是为了谁?在无情的风雨中,站在昏暗的亭子旁,眼前满是飘落的花瓣,春天的美丽已经不再,春愁也随之消减。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杨无咎(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白云,是宋代著名的词人。他的作品多描绘自然景象与人情世态,风格清新脱俗,常带有深沉的情感。
创作背景: 《解蹀躞》创作于春天,正值作者青春年华的回忆与失落。诗人在春天的美景中感叹青春的逝去,表达了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
《解蹀躞》是一首情感丰沛的诗,透过作者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反映出其内心的失落和对青春的追忆。诗的开头以“迤逦韶华将半”引入,给人一种若隐若现的美感,仿佛春光正好,却又暗含着时间的流逝。紧接着提到“桃杏匀于染”,不仅仅是在描绘春天的花开,更是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绚烂与短暂。
随着诗句的深入,诗人情感愈加沉重,“又还撩拨春心倍凄黯”,显示出他对春天的喜悦与内心愁苦的冲突。这里的“撩拨”一词生动地反映出春天的魅力如何同时带来激动与忧伤。再往后,“可怜无复当年,酒肠文胆”则直接表达出对过去的怀念,仿佛想起往日的豪情壮志,现今却只剩下倦怠与无奈。
整首诗的最后几句,借助“触目千点飞红,问春争得春愁”将春天的美景与诗人的内心感受结合起来,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既令人沉醉又让人感到无奈。诗人在对春的失去感慨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哲思,这种深刻的情感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广泛的共鸣。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青春的怀念与对时间流逝的无奈,展现了人在春天里对美好与失落的深刻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桃杏”指的是哪种花?
诗中“可怜无复当年”表达了什么情感?
诗人用“触目千点飞红”来形容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