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4:2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4:20:51
谢池月夜
作者: 厉志 〔清代〕
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
老树列池岸,修阑无人凭。
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
初虫润余渍,暗抱岩草鸣。
阴律行未调,细涩无齐声。
感我千载念,穆然来中情。
胜赏昔所企,高怀今与并。
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
雨过天晴,云朵变得洁净,天空辽阔,月光清澈明亮。老树在池塘边静静排列,修长的栏杆无人依靠。我坐在苔藓覆盖的石头上,随着时间的推移,微风渐起。初秋的虫鸣润泽着余下的雨水,悄然环绕着岩石和草丛。阴暗的律动尚未协调,细微的声音没有合成统一的旋律。我的千古情思涌上心头,让我在此时此刻感受到深切的情感。过去所向往的美好,现在与我一起并存。孤寂之中领悟了内心的平静,在这茫然的尘世中感到轻松自在。
厉志(约1660-1730),字子华,号松溪,清代诗人,生于江苏。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于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
《谢池月夜》创作于清代中期,正值社会动荡与文化发展的交汇期。诗人以夜晚的宁静与清澈的月光为背景,表达内心的宁静与对人生的思考。
《谢池月夜》是一首充满自然美感与哲理思考的诗作。诗人通过描绘雨后清新的夜晚场景,展现了自然的静谧与和谐。开篇的“雨霁云色净,天旷月会清”不仅勾勒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更传递出诗人内心的清澈与宁静。
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从外在的自然景象逐渐引入内心的感悟。在“坐拂苔间石,移时微风生”中,诗人描绘了自己在自然中的静坐,感受着微风拂面,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此时,周围的虫鸣和草动似乎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展现出自然与心灵的共振。
最后,诗人在“阒寂了心悟,茫然尘世轻”中达到了情感的高潮,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诗人在寂静中领悟了生命的真谛,既感到世事的轻盈,也感受到内心的沉静与深远。这种心悟让人感到一种超脱的智慧,仿佛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找到了宁静的港湾。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与内心的反思。通过描绘宁静的夜晚,诗人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悟与对自然的敬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状态。
“雨霁云色净”意为:
A. 雨后天晴
B. 云彩变得黑暗
“阒寂了心悟”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感受?
A. 寂静中的领悟
B. 喧闹中的烦躁
诗中提到的“初虫润余渍”意指:
A. 虫子滋润石头
B. 虫鸣滋润雨水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