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3:0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3:01:06
迸月川鱼跃,开云岭鸟翻。
径斜荒草恶,台废治花繁。
月光照耀下,江边的鱼欢快地跃出水面;
云雾缭绕中,山岭上的鸟儿在翻飞。
小径倾斜,荒草丛生令人厌恶;
台阶已废弃,只有繁茂的花儿在生长。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展现生机与衰败的对比,反映了诗人对环境变化的感受。
作者介绍: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他是“变法派”的代表人物,倡导新法以振兴国家。王安石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的描写,内容涉及社会、人生、自然等多个方面。
创作背景: 《迸月》创作于王安石政治生涯的重要时期,诗中反映出他对自然的观察与思考,可能与他当时的治国理政的经历有关。诗中生动的自然景象与人类活动的对比,暗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
《迸月》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景观的诗作。开篇通过“迸月川鱼跃”展现了生机勃勃的自然,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由。这一景象让人感受到月光的皎洁与水波的灵动,仿佛一幅生动的画面。接着“开云岭鸟翻”描绘了高空飞翔的鸟儿,进一步加强了自然的生气与动态,暗示着一种自由的精神。
然而,后两句则转向现实,展现了与生机形成对比的荒凉。“径斜荒草恶”表达了对环境被荒废的厌恶,暗示着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和忽视。最后一句“台废治花繁”则展现了人们对自然的管理失误,虽然花草生长茂盛,但却是无人打理的结果,反映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的复杂性。
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引发读者对自然与人类活动的思考,提示我们应当珍惜与保护自然环境,建立和谐的生态关系。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本诗运用了对比(生机与荒废)、比喻(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等修辞手法,增添了诗歌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迸月》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类活动影响自然环境的反思,以及对和谐共生的期待。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描绘的鱼的状态是什么?
“台废治花繁”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诗中提到的“荒草”象征着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春望》相比,王安石的《迸月》更注重自然景象的描绘,而杜甫则结合了社会现实的忧虑,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基调。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深刻思考,但侧重点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