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5:55: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5:55:49
水精脍
作者:杨万里〔宋代〕
上饶灵山无它灵,
空山满腹著水精。
炯然非石亦非玉,
乃是阴崖绝壑千秋万岁之坚水。
只知灵山有爽气,
谁知水精有奇味。
诗人新试餐玉方,
解遣坚凝作松脆。
银刀细下雪缕飞,
金盘飣出琼瑶推。
齿牙著处霜霰响,
殽鲭厌後胸襟开。
尊前欢伯来督战,
坐上嘉宾欲惊散。
胸中自有水精官,
不怕醉乡无畔岸。
在上饶的灵山上并没有其他的灵气,
空山深处充满了水精。
这水晶般的东西既不是石头也不是玉,
而是阴崖深渊中经过千秋万岁而成的坚硬之水。
大家只知道灵山有清爽的气息,
却不知水精中蕴藏着奇妙的味道。
诗人新尝试着用玉方来做菜,
让原本坚硬的水精变得松软脆口。
用银刀切下,雪花般的细屑飞舞,
在金碗中盛出,犹如琼瑶般的美味。
牙齿和舌头碰到食物时发出霜霰的声音,
连鱼肉也厌倦了,胸怀顿时开阔。
酒杯前有朋友来主持宴席,
坐在上面的嘉宾们一时间都惊呆了。
我心中自有水精的美味,
不怕醉在这美酒的乡间无尽的岸边。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江西上饶人,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其诗歌以清新、自然、真情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和日常生活。
《水精脍》创作于宋代,正值南宋时期,社会经济繁荣,饮食文化逐渐丰富。诗人通过对美食的描写,展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感悟。
《水精脍》是一首通过描写水精这种美食来表达作者情感的诗作。全诗以灵山的清气与水精的奇味为引子,展现了自然与美食的结合。诗人在描绘水精的清澈、细腻时,运用了“炯然非石亦非玉”的比喻,强调水精的独特与珍贵。接着,诗人通过“银刀细下雪缕飞”的细腻描写,生动展现了水精在切割时的轻盈和美感,仿佛一幅精致的画卷。
诗中对食物的细致描写不仅让人垂涎,也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尤其是“齿牙著处霜霰响”,通过声音的描绘,增强了读者的感官体验,使人仿佛置身于美食的盛宴中。同时,诗末以“胸中自有水精官”收尾,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满足与自信,传达了一种淡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语言流畅、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和人间美食的深刻理解与独特体验,充满了生活的哲理和艺术的感染力。
整首诗通过对水精脍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热爱、对生活的享受和对自然的敬畏,体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水精脍》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水精”象征着什么?
诗中的“银刀细下雪缕飞”主要描绘了什么?
李白的《月下独酌》与杨万里的《水精脍》都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与享受,前者通过酒与月的结合表达孤独与自由,而后者则通过美食与自然的结合表达对生活的满足与愉悦,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