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20:30:3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20:30:35
题张季长少卿饰庵,名取告词云"学足以自饰"
——杨万里
吾友张饰庵,学到贲上白。
真贲初非文,至饰亦无色。
君看瑄玉姿,岂借青黄饰。
宝气不自中,白虹贯空碧。
饰庵隐岷岭,英名震京国。
鲁论感凤叹,春秋辩麟获。
孝庙聘丘园,有来校坟籍。
光皇访忠贤,再起贰卿棘。
未应两朝旧,不侍九重侧。
训词揭昭回,圣意深记忆。
盍归赞人文,小却犹讲席。
未要从子真,带月耕岩石。
我的朋友张季长(张饰庵),学问已经达到高深的境界。
真正的文采并不是表面的装饰,就像美玉的光辉,难道需要青黄的装饰吗?
真正的宝气来自内心,宛如白虹贯穿碧空。
饰庵隐居在岷岭,名声远扬,震动京城。
鲁国的论辩如同凤鸣,春秋的讨论如同麟获。
孝庙曾聘请丘园,有的来校对坟籍。
光皇访求忠贤,再次引起贰卿的重视。
不应只是旧朝的名士,而要侍奉在九重之侧。
训词揭示了圣意,深深铭记在心。
何不回去赞美人文,小有节制,但仍可讲求学问。
不必跟随子真(孔子的学生),在月下耕耘岩石。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见长。杨万里在诗歌创作中融合了自己对生活的体验与对自然的热爱,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此诗写于杨万里与张季长交往的时期,表达了对朋友学问的赞美与对其品德的推崇。张季长以学识渊博而受到尊重,诗中通过对比与隐喻,强调了内在的学问与品德的重要性,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文化修养的重视。
杨万里的《题张季长少卿饰庵》是一首以朋友为题材的诗作,展现了诗人与张季长之间深厚的友情以及对其品德和才华的赞美。全诗运用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诗的开头,作者通过“吾友张饰庵,学到贲上白”引入,直接点明了张季长的学问已达深厚的境界,接着引出“真贲初非文,至饰亦无色”,强调真正的文采不在于外在的装饰,而在于内在的修养。这样的表达不仅体现了诗人对朋友的赞美,同时也传达了对学问真实价值的理解。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瑄玉的比喻,将内在的美与外在的装饰进行对比,强调真正的高贵来自内心的修养。张季长隐居在岷岭,诗人以“英名震京国”来形容他在学术界的声誉,进一步说明学问的力量。
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历史和文化典故的引用,如鲁国的论辩和孝庙的聘请,展示了儒家文化的深厚背景,以及对忠贤的敬仰,体现出一种士人应有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最后,诗人以“未要从子真,带月耕岩石”结束,表达了对独立思考和个人理想的追求,强调了学者应有的品格与志向。
整首诗不仅是对朋友的赞美,更是对文化修养、道德品德的深刻思考,展现了杨万里作为一个士人的情怀与理想。
吾友张饰庵,学到贲上白。
介绍张季长,称赞其学问深厚。
真贲初非文,至饰亦无色。
强调真正的文采不在于外在的装饰。
君看瑄玉姿,岂借青黄饰。
以美玉作比,内在的美不需要外在的华丽装饰。
宝气不自中,白虹贯空碧。
真正的宝气源自内心,像白虹穿越碧空一样清晰。
饰庵隐岷岭,英名震京国。
张季长隐居在岷岭,名声远扬,影响京城。
鲁论感凤叹,春秋辩麟获。
引用鲁国的学术传统,表达对文化的敬仰。
孝庙聘丘园,有来校坟籍。
提到历史上对学者的重视,强调文化传承。
光皇访忠贤,再起贰卿棘。
提及皇帝对忠贤的重视,反映出士人的责任。
未应两朝旧,不侍九重侧。
强调个人应有的独立性,不依附于权贵。
训词揭昭回,圣意深记忆。
学者应铭记圣人的教诲。
盍归赞人文,小却犹讲席。
提出回归对人文的赞美,强调学术的重要性。
未要从子真,带月耕岩石。
表达个人独立思考的意愿,不盲从于传统。
整首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真正的学问与品德的重要性,反对浮华的外表装饰。通过对朋友张季长的赞美,诗人展现了士人应有的文化责任感与独立思考的精神,反映了南宋时期士人对学术和道德的重视。
杨万里在诗中称赞张季长的学问是来自于哪里?
A. 外在的装饰
B. 内在的修养
C. 社会的地位
D. 财富的积累
诗中提到“白虹贯空碧”象征什么?
A. 美好的人际关系
B. 高尚的品德与理想
C. 财富的象征
D. 学问的深厚
杨万里提到的“孝庙”指的是什么?
A. 孔子的庙宇
B. 学校
C. 皇宫
D. 祭祀的地方
《静夜思》——李白
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反映了对个人情感与内心世界的探讨。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描绘自然之美与人类情感的结合,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