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1 11:0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1 11:05:36
玉露三秋夜,银河八月凉。
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
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
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
在秋天的夜晚,明亮的露水洒落,银河在八月的夜空中显得格外清凉。山间的空谷回响着声音,江面平静如练,闪烁着微光。雨水滋润了园中的蔬菜,使其茂盛,稻谷也因丰收而长势喜人。我不在乎群雀的喧闹,因为晨光中有鸣凤的歌唱。
本诗提到的“鸣凤”,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和高贵,常与君子、贤良的品德联系在一起。诗中用鸣凤与群雀的噪音形成对比,强调了诗人对于高雅事物的向往和对喧嚣的超然态度。
王庭圭,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其诗歌作品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秋郊晓兴》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在诗人某次秋天的郊游中,感受到清晨的宁静与自然的美好,表达了他对丰收的欣喜和对自然的热爱。
《秋郊晓兴》是一首描绘秋天早晨景象的诗,展现了诗人王庭圭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和深切感受。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秋天的宁静与丰盈,展现出一种和谐的自然景象。开篇的“玉露三秋夜”将夜晚的清新气息传递给读者,接着“银河八月凉”则赋予了秋夜一种凉爽的感觉,仿佛置身于这个美丽的秋夜之中。
诗中“山虚响相答,江静练浮光”展现了山水间的宁静与和谐,山谷间的回音与平静的江面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自然的神韵。随着“雨足园蔬茂,年丰稻穟长”两句的出现,诗人将自然的丰收与美好展现得淋漓尽致,描绘出丰收的喜悦和对生活的满足感。
最后一句“不忧群雀噪,鸣凤在朝阳”则表达了诗人超然的生活态度,对喧嚣的轻松应对,而更关注那些高雅的事物。这一对比使整首诗充满了哲理意味,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深刻思考与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着对自然的赞美与对生活的感悟,表达了诗人对丰收的喜悦与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同时反映出一种超脱于喧嚣的宁静态度。
“玉露三秋夜”中的“玉露”指的是什么?
诗中提到的“鸣凤”象征了什么?
与王庭圭的《秋郊晓兴》相对比,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但更侧重于对兄弟的思念与情感的抒发,而王庭圭则更注重自然的美与生命的丰盈,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