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2:39:45
原文展示
忆在长安日,先朝始赐官。
同登进士第,半著侍臣冠。
归意倦飞鸟,词源倒急滩。
平生事何限,话著齿牙寒。
白话文翻译
我回忆起在长安的日子,那时刚刚受到朝廷的任命。
我们同样考中进士,半数人已经穿上侍臣的冠服。
归家的心情如同疲惫的飞鸟,言语的泉源却像急流的滩涂。
人生的事情何其繁多,讨论起来总让人感到寒心。
注释
- 长安:古都,今西安,是唐代的都城,繁华盛世的象征。
- 赐官:授予官职。
- 同登进士第:指与他人一同考中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的科举考试。
- 侍臣冠:侍臣的冠服,象征官职的身份。
- 归意倦飞鸟:归家的情绪就像疲惫的飞鸟,暗示对归乡的渴望与疲惫感。
- 词源倒急滩:言语的表达如同急流的滩涂,形容言语的急迫与不畅。
- 话著齿牙寒:言谈中感到的凄凉与寒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庭圭,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时期,因其在政治及文化上的成就而受到重视。他的诗风以清新自然、情感细腻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与对友人的思念。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作者与方性夫同年中进士后,感慨人生际遇与友谊的珍贵。长安是他们的回忆之地,诗中流露出对昔日光景的怀念与对当下繁忙生活的无奈。
诗歌鉴赏
王庭圭的《次韵方性夫同年见寄》通过对长安的怀念,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感叹和对友谊的珍惜。诗中以“忆在长安日”开篇,直接引入主题,表达了对昔日繁华的怀念。接下来的两句描绘了诗人与友人同登进士第的荣耀,但也暗示了官场的复杂和竞争。诗人使用“倦飞鸟”比喻归家的心情,突显了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词源倒急滩”则运用了生动的比喻,表达了在繁忙生活中言语的急迫与思想的混乱。最后两句“平生事何限,话著齿牙寒”更是将全诗情感推向高潮,揭示了人生的复杂与艰辛,思绪纷乱中流露出对往事的缅怀与对友谊的珍视。
整首诗情感深厚,意象丰富,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经历的深刻思考和对友谊的眷恋。王庭圭通过细腻的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他内心的情感波动,诗歌的艺术魅力在于它同时传递了个人情感与普遍的人生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在长安日:回忆起在长安度过的日子,长安代表着繁华与美好。
- 先朝始赐官:提及刚刚受到任命,暗示刚入仕途的自豪与期待。
- 同登进士第:与友人一同考中进士,象征着共同的努力和荣耀。
- 半著侍臣冠:部分人已经成为侍臣,暗示官场的竞争和权力的变化。
- 归意倦飞鸟:表达归家的欲望与疲惫感,暗示对自由的渴望。
- 词源倒急滩:言语表达如急流,暗示思绪的混乱与急切。
- 平生事何限:人生中的事情繁多,感慨人生的复杂。
- 话著齿牙寒:言谈中感到的凄凉,揭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倦飞鸟”比喻归家的心情,生动形象。
- 对仗:如“同登进士第,半著侍臣冠”,句式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 夸张:“词源倒急滩”,夸大了表达的急迫,突出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人生无常的思考以及对友谊的珍视。通过对往事的回忆,诗人反思了人生的复杂和对自由的渴望,体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与情感的细腻描摹。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安:象征繁华与美好回忆。
- 飞鸟:象征归家的渴望与疲惫。
- 侍臣冠:象征官职与社会地位。
- 急滩:象征急促与混乱的思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长安”象征什么?
- A. 繁华与美好
- B. 贫困与落后
- C. 自由与和平
- D. 历史与传统
-
诗人用“倦飞鸟”比喻什么?
- A. 忙碌的生活
- B. 归家的心情
- C. 对友谊的思念
- D. 对官职的渴望
-
诗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兴奋与快乐
- B. 孤独与无奈
- C. 自信与骄傲
- D. 平静与安宁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 王庭圭 vs. 李白:王庭圭的诗较为细腻,情感深刻;李白的诗则更加豪放,具有强烈的个性和奔放的情感。两者在对人生的感悟上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和视角。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古诗文鉴赏辞典》
- 《王庭圭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