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0 04:32: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0 04:32:44
巫山小摇落,碧色见松林。
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
层轩俯江壁,要路亦高深。
朱绂犹纱帽,新诗近玉琴。
功名不早立,衰病谢知音。
哀世非王粲,终然学越吟。
巫山的小雨轻轻落下,碧绿的颜色透过松林可见。
百鸟各自有各自的命运,孤云却没有自己的心境。
高层的楼阁俯瞰江边的壁垒,要通往的道路显得既高又深。
红色的绶带如同轻薄的纱帽,新诗近似于美妙的玉琴。
功名的成就并没有早早地建立,衰老和病痛让我失去了知音。
为世事哀伤并非王粲所能做到,终究还是要学习越人的吟唱。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诗人,被尊称为“诗圣”。杜甫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情感,后期的作品尤为关注社会现实,反映了其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
《西阁二首》创作于杜甫晚年,他身处战乱之中,生活困顿,常常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这首诗表达了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和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西阁二首 其一》通过描绘自然景色与诗人内心的感慨,展现了杜甫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开篇以巫山小雨与松林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伤的氛围。诗中的“孤云无自心”透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正如那孤独的云朵,虽漂浮于空,却无根无依。
接下来,杜甫用“层轩俯江壁”展现出高处的视角,象征着他对人生的高远追求,但“要路亦高深”则暗示着人生道路的艰难与复杂。此时,朱绂和新诗的对比显示出杜甫对过去荣华的怀念与对新事物的期待,而“功名不早立,衰病谢知音”则直白地表达了他对人生无常的感叹,曾经的理想与追求在岁月中渐渐远去。
最后,杜甫以“哀世非王粲,终然学越吟”收尾,既是对自己诗歌成就的自我反思,也是对历史人物的对比,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无奈与对诗歌艺术的向往,展现出一种对人生深刻的理解与感慨。
整首诗表达了杜甫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心态,感叹人生的无常与孤独,同时也流露出对诗歌艺术的热爱与追求。诗中隐含的情感基调是深沉的忧伤与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杜甫的《西阁二首 其一》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诗中“百鸟各相命,孤云无自心”意图表达什么?
“功名不早立,衰病谢知音”中的“知音”指的是什么?
杜甫的《西阁二首 其一》与李白的《庐山谣》。杜甫的作品更多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与个人内心的孤独,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豪放的个性与对自由的向往,两者在情感基调与艺术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