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3:13
得舍弟观书自中都已达江陵,今兹暮春月末
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
乱难生有别,聚集病应瘳。
飒飒开啼眼,朝朝上水楼。
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
你到达了江陵府,什么时候才能到峡州呢?
在动乱之中,难免有离别,聚会时大家的病痛也应该痊愈。
清晨时分,鸟儿在窗前啼叫,日日在水边的楼阁上。
我这个老头子只希望能托付于此,白骨又有什么好忧虑的呢?
本诗并未直接引用经典典故,但“江陵”和“峡州”的地名在唐代诗歌中常用,以表达人间离别与思念之情。诗中提到的“白骨”象征着对生命的感慨与对死亡的无畏,反映了诗人在艰难时刻对生死的思考。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杜工部,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生于盛唐,经历过安史之乱的动乱时期,晚年生活困苦,诗风沉郁,关注社会民生,常以忧国忧民的情怀表达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时期,诗人因战乱而四处漂泊,心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与对亲友的牵挂。诗中所表达的情感正是他对乱世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杜甫的这首诗通过对话的形式,表达了诗人与亲友间的深厚情谊和对动乱生活的感慨。开篇以“尔到江陵府,何时到峡州”引出对友人的思念,展现了诗人对朋友安危的关切。接着用“乱难生有别,聚集病应瘳”来描绘人们在动乱中离散,虽有重聚但也难免病痛的无奈。这种情感在“飒飒开啼眼,朝朝上水楼”中得以升华,清晨鸟鸣与水楼的意象让人感受到了一种生机与希望,尽管生活依旧艰辛。最后一句“老身须付托,白骨更何忧”则是对死亡的豁达态度,表达出诗人对生死的理解和对未来的无畏。
整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复杂的情感,展现了杜甫一贯的深刻思想和艺术风格,值得细细品味。
整首诗展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对乱世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对亲友的关切、对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死亡的淡然,折射出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与哲学思考。
诗中提到的“江陵府”位于哪个现代省份?
诗中的“白骨”象征着什么?
诗人对离别的态度是?
杜甫与李白在诗歌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杜甫更多关注社会现实与民生疾苦,而李白则更倾向于表现个人情感与追求自由的精神。在杜甫的诗中,如《春望》,同样表现了对乱世的感慨,与《得舍弟观书》形成对比,体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