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5: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5:17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湖水出澜蠡,江水下巴蜀。
恰当相合处,清浊皆荡沃。
扁舟凌浩渺,渡者苦局促。
卸帆与立桅,黄帽不须督。
纸钱望空飏,饱肉为相触。
江神昭灵休,压浪无留瞩。
遂使惊魂甦,免得遭鬼录。
去程天茫茫,滩过有矶续。
矶头熟风波,寒草失旧绿。
所愿晴风恬,遵陆脱羁束。
湖水从蠡口涌出,江水从巴蜀流下。
在这恰到好处的交汇点,清浊之水都被荡涤得干干净净。
小舟在浩渺的水面上漂浮,渡船的人感到局促不安。
卸下帆船与竖起桅杆,黄帽子也不需要再督促。
纸钱在空中飞扬,肉食的气味四处飘散。
江神显现灵气,压制波浪不再留恋。
这让人惊魂复苏,免得遭遇鬼魅的记录。
回程的道路天色茫茫,滩涂上有礁石相连。
礁头的风波熟悉,寒草失去了往日的绿色。
我所希望的是晴天的微风,能让我在陆地上摆脱羁绊。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子饶,号白云,宋代诗人,生平不详。其诗风多表现自然景物与人生哲理,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诗人可能在湖口地区旅行,受到自然景观的启发,表达了对水流交汇之美的赞美,同时也寄托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次湖口》是一首描写湖与江交汇处景色的诗,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深刻思考。诗中描绘湖水与江水的交融,清浊相荡,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美。通过“扁舟凌浩渺”的意象,诗人传达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无助,尤其是在“渡者苦局促”一语中,隐含着一种无奈与挣扎。
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对生命的感悟,提及“纸钱望空飏”,反映出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对生死的思考。而“江神昭灵休”则体现了对自然神灵的崇敬,表现出一种超越生死的宁静与安详。整首诗在风景描写与情感表达之间找到了一种和谐的平衡,既有对自然的赞美,也有对人生的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借湖与江的交汇象征人生的无常与自然的和谐。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逝去的怀念。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次湖口》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巴蜀”指的是哪个地区?
诗中的“扁舟凌浩渺”表达了什么情感?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