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8:1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3 18:18:26
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
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
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
上除青青芹,下洗凿凿石。
沾濡愧童仆,杯酒暖寒栗。
白水渐泓渟,青天落寒碧。
云何失旧秽,底处来新洁。
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
这井水深藏于荒草之下,难以找到,谁会为此而担忧呢?
在瓶罐下有两根绳子,青蛙和蚯蚓飞跃在百尺之外。
腥风弥漫泥泞,空荡荡的井里只听见水滴的声音。
上面除去青绿的芹菜,下面洗净了凿出的石头。
沾湿的衣衫使我感到愧疚,酒杯温暖了我寒冷的身体。
清澈的水渐渐汇聚,映照出晴朗的天空和寒冷的碧空。
为什么能失去旧的污秽,底部却会涌出新的洁净?
井水存在于有与无之间,无论来去都毫无损失。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兼具豪放与细腻,深受后世推崇。
《浚井》创作于苏轼流亡期间,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沉思与感悟。通过描绘井水的清澈与污浊,表达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浚井》是一首蕴含深刻哲理的诗作,苏轼通过描绘一口古井的情景,反映了对人生、环境及内心世界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古井没荒莱,不食谁为恻”,描绘出一幅荒凉的景象,暗示着人们对自然与生命的忽视。接着,诗人用“瓶罂下两绠,蛙蚓飞百尺”描述了水井周围生物的活跃,展现了生命的顽强与自然的轮回。
在深入探索水井的过程中,苏轼不仅描绘了井水的清澈和污浊,更通过“腥风被泥滓,空响闻点滴”表达出对人性和社会的反思。井水的清澈象征着内心的纯净,而污秽则代表着世俗的纷扰。诗的最后两句“井在有无中,无来亦无失”似乎揭示了一个哲学命题: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往往在有与无之间徘徊,失去和获得的界限是模糊的。
整首诗以清新的自然景象为背景,融入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展现了苏轼对生命的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诗中流露出的淡淡忧伤与豁达,使其成为了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篇佳作。
整首诗探讨了生活的哲学,表现出在纷扰的生活中,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思索。通过对井水清浊的描绘,反映了人对自然与自我的追求。
诗中“古井没荒莱”意指什么?
a) 井水很清澈
b) 井被荒草覆盖,没人照顾
c) 井水有腥味
“腥风被泥滓”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愉悦
b) 失落
c) 疲惫
诗的最后一句“无来亦无失”说明了什么?
a) 生活的忙碌
b) 存在的哲学
c) 井水的清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