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2 15:27: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15:27:22
《送芝上人游庐山》
作者:苏轼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
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
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
逝将走庐阜,计阔道愈密。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
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
这两年来我游历了三个州,我年纪已大却不懂得珍惜。
如同磨牛般的团团迷雾,我每一步都在踏上旧日的足迹。
怎知在世外高人,常常与鱼鸟为伴,悠然自得。
老芝如同云月,偶尔炯炯地显露出来。
这几年我见过他三次,总觉得他似乎有所归宿。
他即将前往庐山,行程越发遥远。
我的生命如同寄居的旅客,去处又有谁能确定?
江南的千山万峰,何处能找到他的隐居之所?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风格多样,常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
这首诗写于苏轼晚年,正值他政治生涯的低谷期,生活中充满了变故与不安。诗中表达了对朋友的祝福和对人生的感慨,反映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送芝上人游庐山》是一首充满哲理的诗作,展现了苏轼对人生、时光和友人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以“二年阅三州”引入,表达了自己在游历中的疲惫和对生命流逝的无奈。“团团如磨牛”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迷雾中的困境,暗示了人生旅途的艰辛与不易。
接下来的“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则转向对隐士生活的向往,表现出对自由与平静的渴望。诗中提及的“老芝如云月”,不仅是对友人的称赞,也暗含了对理想人生的追求。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一句,深刻地揭示了人生的无常与不确定性,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最后以“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收束,显示出对友人隐居之所的渴望与寻找的无奈。
整首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厚,既有对现实的感慨,又有对理想的追寻,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和情感。
二年阅三州,我老不自惜。
这句点明了时间的流逝,作者在游历中感到年华已逝却未能珍惜。
团团如磨牛,步步踏陈迹。
用“磨牛”比喻迷雾,形象地表明了生活的困扰与不易。
岂知世外人,长与鱼鸟逸。
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想象着与自然为伴的悠然自得。
老芝如云月,炯炯时一出。
通过“云月”这一意象,突显了理想生活的清幽和难得。
比年三见之,常若有所适。
反映了与友人相见的温暖与惬意,暗示着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逝将走庐阜,计阔道愈密。
预示着友人将要远行,行程愈加遥远,表达对友人的祝福与不舍。
吾生如寄耳,出处谁能必。
体现了人生的无常,强调了对命运无法掌控的感慨。
江南千万峰,何处访子室。
最后以疑问收尾,表达了对友人隐居之所的渴望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友人的送别和对人生的感悟,展现了苏轼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对现实的深刻思考,表达了他对自由和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生命无常的感慨。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自然的美感,也隐喻了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团团如磨牛”中的“磨牛”比喻什么?
诗中提到的“老芝”象征着什么?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友人的什么情感?
答案: 1-B, 2-B, 3-B
通过以上的分析与解析,读者可以更深刻地理解《送芝上人游庐山》的情感与意境,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