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6:33: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6:33:36
张子作斋舍,而以益为名。吾闻之夫子,求益非速成。譬如远游客,日夜事征行。今年适燕蓟,明年走蛮荆。东观尽沧海,西涉渭与泾。归来闭户坐,八方在轩庭。又如学医人,识病由饱更。风雨晦明淫,跛躄聋盲。虚实在其脉,静躁在其情。荣枯在其色,寿夭在其形。苟能阅千人,望见知死生。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既盈。愿君书此诗,以为益斋铭。
张子建造了一座斋舍,并以“益”为名。我听说先生说,追求收益不是一蹴而就的。就像远道而来的客人,日夜都在行程中。今年到达燕蓟,明年又去蛮地走动。东边看尽了沧海,西边渡过了渭水和泾水。回家后闭门独坐,四面八方都在我眼前。又像学医的人,识别疾病要更加细致。风雨阴晴变化无常,有跛足、耳聋、眼盲。虚实在于脉象,安静与躁动在于情绪。荣枯反映在脸色,寿夭则在于身体形态。如果能够看见千百人,就能了解生死。学习要日益精进,这个道理应该要遵循。而追求道理则要每日减少,这个道理在于已经充盈。愿你把这首诗写下来,作为益斋的铭文。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作品流传广泛,对后世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张寺丞益斋》是苏轼在其友人张子所建的斋舍中写的,此诗不仅仅是对友人的祝贺,也是对学习、修身的深刻思考。他在诗中探讨了学习与道理的关系,强调了积累和渐进的重要性。
《张寺丞益斋》通过对“益”字的解读,传达了诗人对学习和道理的深刻见解。诗中借用远行者和学医者的比喻,强调了学习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而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苏轼将学习比作旅行,指出其艰辛与不易,强调了在漫长的学习旅程中,只有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对医者识病的分析,进一步深化了对“益”的理解。这种深入的观察与细致的感受,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人性的关怀。诗中提到的“虚实”、“荣枯”等词汇,既是对身体健康的关注,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
整首诗语言平易近人,但又不失深意,体现了苏轼一贯的风格:既有哲理,又具人情味。他通过对简单事物的观察,引导读者思考更深层次的道理,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强调学习和道理的积累过程,倡导渐进和细致的生活态度,反映出苏轼对人生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张子所建的斋舍以什么为名?
诗中提到的“千人”代表什么?
学习的过程被比作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