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9 02:2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9 02:26:54
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
苏轼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跰鲜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结无言师。
从前,子舆生病快要死了,他的朋友子祀去探望他。
看到镜子里自己衰老的样子,不由得叹息,造物主到底要我如何呢?
如今我在这里看到古老的维摩像,病骨瘦弱得像一只枯龟。
于是我明白了,真正的智者超越生死,这身躯的变化就像浮云随风。
世上的人难道不都是强壮而美好的吗?
虽然身体未病,心灵却早已疲惫。
这位老者神采奕奕,心中自有依托,谈笑之间可以驱赶千头猛兽。
当他在世时,常有人问他法理,他总是低头不语,心中自有明了。
至今遗留下的雕像依然沉默无言,和当年在世时没有增减。
田间的老翁与农妇怎会在意,偶尔有野鼠衔着他的胡须。
看到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到不胜唏嘘,谁能与他结为无言的老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激昂,也有细腻婉约,作品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这首诗作于苏轼晚年,正值他对生命、死亡和智慧的深刻思考。维摩像的雕塑激发了他对生死的感悟,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类存在的哲学思考。
苏轼的《维摩像唐杨惠之塑在天柱寺》是一首深邃而富有哲理的诗。整首诗以维摩像为引子,借助于佛教智慧,探讨生命的意义和人类的存在状态。开篇通过描绘子舆生病之景,表现出生命的脆弱和无常。接着,苏轼通过对古塑维摩像的观察,引发了对生死的思考,强调了真正的智者超越生死的境界。
“此身变化浮云随”,这句诗道出人们对于身体的执念是多么无谓,身心的疲惫反而是现代人普遍面临的问题。苏轼在这里不仅表达了对自身的感慨,也反映了社会中人们普遍的无奈与迷茫。
最后,诗句中提及的“无言师”,则体现了苏轼对智慧和语言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智慧并不需要言语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默默的存在来传递。这种无言的智慧,正是古今哲人所共同追求的境界。
整首诗在描绘生死哲学的同时,也引发读者对自身存在的思考,令人深思。
昔者子舆病且死,其友子祀往问之。
描述子舆生病,朋友前去探望的情景,展示了人际关系中的关怀。
跰鲜鉴井自叹息,造物将安以我为。
子舆在镜子前自叹,感叹命运的无常和世事的难测。
今观古塑维摩像,病骨磊嵬如枯龟。
观察维摩像,感受到生死的真实,象征着衰老和死亡。
乃知至人外生死,此身变化浮云随。
明白了真正的智者超越生死,身体的变化如同浮云。
世人岂不硕且好,身虽未病心已疲。
现代人虽然身体健康,但内心却感到疲惫。
此叟神完中有恃,谈笑可却千熊罴。
这位老人内心安然,面对困难可以轻松应对。
当其在时或问法,俯首无言心自知。
在世时人们向他请教,他却总是低头不语。
至今遗像兀不语,与昔未死无增亏。
现在的雕像依然无言,和他在世时并无改变。
田翁里妇那肯顾,时有野鼠衔其髭。
田间的农夫和妇女并不在意,偶尔有野鼠在他身边。
见之使人每自失,谁能与结无言师。
看到这种情景让人感到惋惜,谁能与他成为无言的老师?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探讨生死的哲学,表现了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通过对维摩像的观察,苏轼表达了对智慧与内心平静的追求,反映了人们在面对生死时的无奈与思索。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此身变化浮云随”这句诗的意思是?
诗中提到的“维摩像”象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