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野望二首》

时间: 2025-04-27 09:32:15

诗句

野童撷菜疏移步,客子追程有底忙。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9:32:15

原文展示

野童撷菜疏移步,
客子追程有底忙。
茅屋破时偏入画,
布衫洗了晒枯桑。

白话文翻译

乡间的小孩在悠闲地采摘野菜,
而外来的客人却匆忙赶路。
茅草屋破旧时恰好成为画中的一景,
洗过的布衫在阳光下晾晒,旁边是枯萎的桑树。

注释

  • 野童:乡间的小孩,代表自然生活的纯真。
  • 撷菜:采摘菜蔬,表现出一种悠闲的生活状态。
  • 客子:外来的旅人,象征着繁忙和世俗的生活。
  • 茅屋:用茅草搭建的房屋,形象地描绘乡村的简陋。
  • 晒枯桑:指将洗净的布衫晒在枯萎的桑树旁,暗示着生活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阮亭,南宋时期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乡村生活。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通过细腻的观察展现生活的真实与美好。

创作背景

《野望二首》是杨万里在南宋时期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外界纷扰的反思。此时南宋社会动荡,诗人借乡间的宁静表达对人生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野望二首》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纯朴,构建了一个鲜活的田园画面。首句“野童撷菜疏移步”,勾勒出乡间小孩在自由自在地采摘野菜的情景,暗示着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状态,反映了自然的和谐美。而“客子追程有底忙”则形成鲜明对比,外来的旅人因生活的琐事而忙碌,体现出人们在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和焦虑。接着“茅屋破时偏入画”则通过描绘破旧的茅草屋,透露出一种乡村的朴素与真实,似乎在说尽管生活艰难,但这份简朴却也有一种独特的美感。最后一句“布衫洗了晒枯桑”则将日常生活细节与自然景观相结合,给人以宁静的视觉感受。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场景,还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达了对简单、纯粹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野童撷菜疏移步”:描绘乡村小孩在悠闲地采摘野菜,展示了自然的宁静与童趣。
  • “客子追程有底忙”:外来的旅人因为生活的琐事而匆匆忙忙,表现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
  • “茅屋破时偏入画”:破旧的茅草屋与乡村景色融合,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面。
  • “布衫洗了晒枯桑”:生活的细节,传达出朴素而真实的乡村生活。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野童”与“客子”的对比,反映出不同生活状态下的心态差异。
  • 意象:茅屋、野菜、布衫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田园的宁静和生活的真实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宁静乡村生活的向往与对繁忙世俗生活的反思。通过细腻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以及在纷扰世界中寻求内心宁静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野童:象征纯真与自然。
  • 客子:代表外界纷扰与生活压力。
  • 茅屋:体现乡村的朴素与真实。
  • 布衫:象征日常生活的简单与真实。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野童”指的是谁?

    • A. 城市的孩子
    • B. 乡间的小孩
    • C. 诗人的朋友
  2. “客子追程有底忙”中的“底”是什么意思?

    • A. 没有
    • B. 有所依靠
    • C. 忙碌
  3. 诗中提到的“茅屋”主要用来描绘什么?

    • A. 乡村的繁华
    • B. 乡村的简陋
    • C. 城市的高楼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饮酒》系列,展现田园生活的恬淡与宁静。
  • 王维的《鹿柴》,描绘山中隐逸生活的美好。

诗词对比

  • 杨万里《野望二首》陶渊明《归园田居》:两者都表达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但杨万里的诗更强调日常生活的细节,而陶渊明则更倾向于理想化的农田生活。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收录多位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对古诗词的分析与解读。

相关搜索

词: 相关结果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自题读书堂 应举题钱塘公馆 及第谣 过九里河口占 三十初度漫成 寿某君四首 其四 寿某君四首 其三 寿某君四首 其二 寿某君四首 其一 夏日晚眺柬袁君望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酉字旁的字 银洋 会客室 适俗随时 多历年所 狗头军师 珠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无字旁的字 言清行浊 包含召的词语有哪些 瓦字旁的字 高几 生魂神 克字旁的字 日字旁的字 三善道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