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6:20:5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06:20:54
铁枪归,铁枪归兮人不归。枪本经历手中物,用以杀贼如点笔。关索岭云接烽烟,狆苗蚁集盈万千。死守粮台誓报国,挺枪一呼率众先。相距七昼夜,杀伤互枕藉。力尽无援兵,慷慨气不下。回顾残卒有几人,木石又戕我同寅。可怜孑立难转斗,掷枪付仆甘殒身。仆负此枪报大府,悬赏求尸幸未腐。僵卧山坳深堑中,尚握空拳髯奋怒。寂寞城南武侯祠,一棺谁奠酒一卮。谁何记室今安之,有子间关冒锋镝。见枪大恸几欲绝,八千里路枪同挈。六月归舟抵汉塘,铁枪红缨风飘扬。呜呼!柩归枪亦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铁枪归来了,铁枪归来了,可是人却不再归来。枪本是手中之物,用来杀敌如同写字一般。关索岭的云雾连接着战火,敌我双方如蚂蚁般聚集。我们誓死守卫粮台,挺枪一声号召就能引领众人。经过七天七夜的激战,尸体互相堆叠。力量已竭,无人再支援,慷慨的气概也难以维持。回望残存的士兵还有几人,木石也伤害了我的同伴。可怜我独自一人难以转动战斗,宁愿扔掉枪支,甘愿殉身。为了报效国家,我背负着这支枪,悬赏求尸可幸未腐烂。尸体躺卧在山坳深渊中,仍握着空拳愤怒不已。寂寞的城南武侯祠,谁能为我奠酒一杯?谁记得如今的安宁,子孙却在危难中冒着箭锋。见到枪便悲痛欲绝,八千里的路上枪随身携带。六月归舟抵达汉塘,铁枪红缨在风中飘扬。唉!棺材归来枪也归,枪归谁云人不归。
胡正基,清代诗人,生平不详,以其豪情壮志和对国家的忠诚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了战乱中的士兵心态及对国家的忠诚。
《铁枪歌》写于战乱时期,诗人通过对战斗和牺牲的描述,表达了士兵们的忠诚、勇敢与悲壮。作品反映了清代社会动荡与个人命运的交织,具有强烈的历史感与情感共鸣。
《铁枪歌》是一首充满英雄气概和悲壮情感的作品,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战斗的无畏与对牺牲的深切思考。诗的开头便设下了强烈的对比,铁枪归而人不归,既表达了士兵归来的武器,却失去了为之战斗的人,突显了战争的残酷。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生动地展现了战斗中的艰辛与荣耀,以及对国家的无私奉献。
诗中涉及的历史场景与战斗情景,令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历史厚重感。诗人的慷慨激昂之情,通过对铁枪的描写,传达了对武器与士兵的情感依赖。最后的“枪归谁云人不归”,更是将整个诗意推向高潮,既是对过去的怀念,也是对理想与现实的深刻反思。整首诗歌在情感上激荡人心,展现了诗人对家国情怀的深刻理解。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战争的反思与对国家的忠诚。诗人通过对战斗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士兵的无畏与牺牲精神,同时也流露出对同伴的惋惜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深刻的家国情怀。
铁枪的意象不仅代表了士兵的武器,更是对信仰与理想的执着追求。粮台与武侯祠的意象则引发人们对英雄与牺牲的思考,深刻反映出历史的沉重与个人的命运。
《铁枪歌》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武侯祠”是为了纪念谁?
“枪归谁云人不归”表达了什么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