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42: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2:45
阳翟县城凝嵩亭
西北望嵩色,忆上大室时。
陟彼已不浅,坐此安能知。
今谁绝壁下,但见前峰危。
正与曩未异,目存迹焉追。
在阳翟县城的凝嵩亭上,向西北望去,看到嵩山的色彩,不禁想起曾经在大室山的时光。登上这座高峰,早已不再是浅显的体验,坐在这里又怎能完全了解其深意?如今,谁在绝壁下呢?只能看到前方的高峰显得极为危险。此情此景与往昔并无不同,眼前的景象仿佛仍在追寻着过去的痕迹。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竹溪,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的诗风以清新、自然著称,擅长描写山水景物,表达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写于梅尧臣游历阳翟县的凝嵩亭时,表达了他对嵩山的眷恋和对往昔岁月的追忆。诗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以及对自然景观的细腻观察。
《阳翟县城凝嵩亭》是一首充满哲理与情感的山水诗。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往昔的怀念。开篇“西北望嵩色”直接引入主题,展现了诗人对嵩山的向往。接下来的“忆上大室时”则将个人经历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勾起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追忆。
诗中“陟彼已不浅,坐此安能知”两句,反映了诗人对于人生深刻的思考,登高望远并非易事,而真正的理解更需要深厚的经历与沉淀。接着“今谁绝壁下,但见前峰危”则转入对现实的观察,展现出一种对生活的无奈与感慨。
最后“正与曩未异,目存迹焉追”总结了整首诗的情感基调,表明无论时光如何流转,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始终存在,过往的印记依然在心中挥之不去。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描写,更是对人生哲理的探讨,展现了梅尧臣深邃的思考和细腻的情感。
整首诗通过对嵩山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诗中“西北望嵩色”中的“嵩”指的是哪座山?
“陟彼已不浅”中的“陟”是什么意思?
诗中反映的主要情感是: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