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22:24: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22:24:59
胜友南窗底,看书老岁华。不因寒瀑响,肯到野僧家。古径开能久,新亭去岂赊。跻攀那可缓,寂寞有雄夸。
胜友坐在南窗下,读书度过了老年的时光。尽管寒冷的瀑布声响起,他们却不愿意到野僧的家中去。古老的小路能开得长久吗?新亭的去处又能拖延多久呢?攀登的步伐怎么可能缓慢?在这寂寞的环境中,反而显得更加自夸。
朱熹(1130年-1200年),字元晦,号晦庵,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和诗人。他的理学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在教育和伦理方面。朱熹提倡“格物致知”,重视道德修养和内心的修炼,他的诗作多反映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该诗作于朱熹的晚年,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与对自然的向往。在与朋友相聚时,朱熹常常选择在山水之间,既享受自然的美好,又抒发自己的情感。
朱熹的《闻季通德明诸友入山以诗迎之仍请先往观瀑布》是一首充满山水意境与哲理思考的诗。在这首诗中,朱熹通过描绘与友人的相聚场景,展现出淡淡的孤独感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的开头,朱熹提到“胜友南窗底”,即使在寒冷的冬季,他的朋友们依然聚在一起,静静地读书,展现出一种淡泊和宁静的生活态度。然而,诗中随即转向对自然的描绘,寒瀑的声音虽然响亮,却未能吸引友人前往,这透露出对世俗繁华的拒绝和对内心宁静的渴望。
在后半部分,朱熹通过对“古径”和“新亭”的思考,表达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与对人生短暂的反思。古老的小路能开得长久吗?新的亭子又能停留多久?这些问题不仅是对自然的观察,更是对人生的哲学思考。
最后一句“寂寞有雄夸”,则揭示了诗人在孤独中追求自我价值的愿望,展现出一种在寂静中寻找精神寄托的情感。整首诗情感丰沛,意境深远,既有对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然的敬仰与人生的思索,体现了朱熹作为理学家的深邃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友人间的深厚情谊、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朱熹在诗中通过自然景观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超然物外、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
朱熹的“胜友南窗底”中的“胜友”指的是:
A. 普通朋友
B. 优秀的朋友
C. 亲戚
诗中提到的“寒瀑”主要象征:
A. 夏天的热情
B. 自然的威严与冷清
C. 春天的生机
“古径开能久”表达的意思是:
A. 古老的小路能永远存在
B. 新亭会很快被遗忘
C. 旅行的路途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