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9:08: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9:08:36
九灯传像法,七夜会龙华。
月静金田广,幡摇银汉斜。
香坛分地位,宝印辨根牙。
试问因缘者,清溪无数沙。
这首诗描绘了法台寺的灌顶坛的景象与氛围。九盏灯光传递着佛法的象征,七个夜晚聚会在龙华盛典。月光宁静洒在广阔的金田上,幡旗在斜斜的银河下轻轻摇曳。香坛上分布着不同的地位,宝印可以辨认出根牙的来源。试问那些因缘而来的修行者,清溪中有数不清的沙粒。
张继,字用之,唐代诗人,曾任职于朝廷,因其出色的诗才而受到重视。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山水景色和佛教题材。
《剡县法台寺灌顶坛诗》创作于唐代,正值佛教盛行的时期,寺庙活动频繁,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佛教仪式的敬仰和对因缘法则的思考。
《剡县法台寺灌顶坛诗》是一首充满禅意的诗作,诗人在描绘寺庙景象的同时,深刻地反映了佛教的思想与理念。开篇的“九灯传像法”便引入了一个神圣的境界,九盏灯光象征着智慧的光辉,传达着佛法的光明。而“七夜会龙华”则将读者带入一个庄重的法会场景,使人感受到佛教聚会的神圣与虔诚。
诗中“月静金田广,幡摇银汉斜”一句,描绘了一个静谧的夜晚,月光洒在如金田般的广阔场地上,幡旗在银河的映衬下轻轻摇曳,形成了一幅美丽而和谐的画面。这种意象不仅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也隐喻了佛教教义的深远与美好。
接下来的“香坛分地位,宝印辨根牙”,则展示了法坛的庄严与神圣。香坛、宝印等词语,体现了佛教仪式的细腻与复杂。而最后一句“试问因缘者,清溪无数沙”则是对修行者的提问,暗示着因缘法则的深奥与不可捉摸,仿佛在说:每一个修行者都如同清溪中的沙粒,充满了无数的可能与变化。
整首诗在意象的构建上,运用了丰富的自然元素和佛教符号,使人感受到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与思考,同时也引发读者对因缘与生命的深层思考。
整首诗表达了对佛教仪式的赞美,体现了对因缘法则的思考,传达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宁静与智慧,鼓励修行者探寻内心的真实和生命的意义。
每个意象都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象征着佛教思想的深邃与广博。
选择题:诗中“九灯传像法”中的“法”指的是什么?
A. 法律
B. 佛法
C. 自然法则
D. 社会法则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试问因缘者”,强调的是__法则的复杂性。
判断题:诗中“月静金田广”表达了对自然景象的厌恶。(对/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