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22:37:3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22:37:36
予去杭十六年而复来留二年而去平生自觉出处
当年衫鬓两青青,强说重临慰别情。
衰发只今无可白,故应相对话来生。
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
便従洛社休官去,犹有闲居二十年。
在郡依前六百日,山中不记几回来。
还将天竺一峰去,欲把云根到处栽。
我离开杭州已经十六年,这次回来又停留两年,想起自己的一生,似乎有些感慨。
当年我和你们青涩的样子,如今我勉强说再见来安慰离别的情绪。
我的头发如今已无可再白,应该对面相对,聊聊来生的事。
我在这里的出处依稀有些像乐天(李白),怎敢将自己衰老的样子与前贤相比呢?
我便从洛社辞去官职,仍然闲居了二十年。
在这个郡里待过六百天,山中不记得有多少次回来了。
我还要把天竺山的一峰带走,想把云根到处栽种。
作者介绍: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奔放的气魄,也有细腻婉约的情感。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轼离开杭州十六年后,他在此期间经历了许多波折与磨难,诗中透出对过去岁月的追忆与感慨,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思考。
苏轼的这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他对青春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经历的反思。诗中通过“衫鬓两青青”的描写,勾起了对往昔青春的追忆,表现出一种淡淡的忧伤。随着年岁的增长,衰老的迹象愈发明显,这使得他不得不面对生命的无常与变迁。“衰发只今无可白”一句,既是对自身衰老的自嘲,也是对过往光阴的深切怀念。
同时,诗中提到的“出处依稀似乐天”,让人联想到李白的洒脱风范,苏轼则表现出一种谦逊和自省的态度,承认自己与前贤的差距。诗的最后,苏轼不仅回顾了自己在官场的经历,还表达了对自然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他追求自由、宁静的心态,体现了他在困境中仍然保持乐观的精神。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对青春记忆的追忆,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向往,展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人离开杭州多少年后再归来?
A. 10年
B. 16年
C. 20年
诗中提到的“乐天”指的是哪个诗人?
A. 杜甫
B. 李白
C. 白居易
诗人对衰老的态度是?
A. 忧伤
B. 自嘲
C. 无所谓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