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6:33: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6:33:39
送鸿举游江西
作者:刘禹锡
禅客学禅兼学文,
出山初似无心云。
从风卷舒来何处,
缭绕巴山不得去。
山州古寺好闲居,
读尽龙王宫里书。
使君滩头拣石砚,
白帝城边寻野蔬。
忽然登高心瞥起,
又欲浮杯信流水。
烟波浩淼鱼鸟情,
东去三千三百里。
荆门峡断无盘涡,
湘平汉阔清光多。
庐山雾开见瀑布,
江西月净闻渔歌。
钟陵八郡多名守,
半是西方社中友。
与师相见便谈空,
想得高斋狮子吼。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禅客在学习禅道和文学的过程中,描述他出山后的一种洒脱和心境。初出山门,他似乎无心于世间的纷扰,如同随风飘荡的云朵。他对巴山的缭绕感到无奈,无法离开。
他在山中的古寺中享受闲适的生活,读尽龙王宫的书籍,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到达使君的滩头,他挑选石砚,在白帝城边寻找野菜,过着悠然自得的生活。
然而,登高望远时,他的心又随之飞扬,想要在流淌的水面上浮杯畅饮。烟波浩淼,鱼儿鸟鸣,东去的路途遥远,三千三百里。荆门峡无波荡漾,湘水宽阔,清澈明亮。庐山的雾气散去,瀑布显现,江西的月光明亮,渔歌声悠扬。
钟陵的八个郡中多有名流,半数是来自西方的朋友。与师相见时,他们便畅谈,不再拘泥于世俗的纷扰,想起高斋中的狮子吼声,心中充满无限感慨。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谦斋,唐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以诗、文、词、赋皆有很高的造诣,尤其以古体诗著称。刘禹锡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社会的关心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首诗写于刘禹锡晚年,他在政治上经历了多次失意,被贬到地方任职。在这种背景下,诗人通过描写自然风光和友人相聚的情景,表达了对世俗的淡泊和对自然的热爱。
《送鸿举游江西》是一首抒情诗,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诗中运用了大量的自然意象,如“烟波浩淼”、“庐山雾开”等,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江西的秀美风光,也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向往与敬畏。
诗人通过对山川河流的细致描绘,营造出一种悠闲的生活气息,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与友人相聚的场景中,诗人感受到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与归属,而这种感觉又与他对高远理想的追求相交织。
整首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先以对自然的描写引入,再转向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最后以对理想境界的向往作结,表现了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对友谊的珍视。诗中流露出的淡泊心境与自然结合,形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令人深思。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表达了对友谊的珍视与人生理想的追求。诗歌的情感基调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诗中提到的“禅客”主要是指:
A. 学习文艺的人
B. 学习禅宗的人
C. 读书的人
D. 隐士
诗中提到的“白帝城”位于:
A. 江西
B. 重庆
C. 四川
D. 湖北
诗人对自然的态度是:
A. 愤怒
B. 依赖
C. 热爱与向往
D. 无所谓
《早发白帝城》与《送鸿举游江西》都描绘了自然美景和旅途的心情,但前者更强调出发的急迫和对美景的瞬间感悟,而后者则更注重对生活悠然自得的细腻描写。两首诗在意象和情感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不同的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