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和陶劝农六首》

时间: 2025-05-22 03:18:59

诗句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2 03:18:59

原文展示

《和陶劝农六首》
作者:苏轼
诗歌内容: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民众的关心与劝导,强调无论汉人还是黎民,大家都是同一国家的人民。对那些轻视不教的态度,我敢说这并不是真正的情况。怨恨和愤怒只会使我们互相伤害,诉说冤屈也无济于事,最终伤害的还是我们自己。


注释

  • 咨尔:指“请你们”。
  • 汉黎:指汉族和黎族,代表不同民族的人民。
  • :平等、相同。
  • 鄙夷:轻视、蔑视。
  • 不训:不教育、不教导。
  • 怨愤:怨恨和愤怒的情绪。
  • 劫质:指用暴力手段来争夺或夺取他人的东西。
  • 寻戈相因:因仇恨而动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他的诗词、散文和书法都极具影响力,风格多变,擅长抒情与写景。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和人们生活困苦之际。苏轼通过劝农的主题,试图唤醒人们对农业和社会和谐的重视,表达对民生的关怀。


诗歌鉴赏

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是一首充满社会责任感的诗作,诗中以平民百姓为中心,表达了对不同民族人民的关心。这首诗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社会团结的呼唤,提醒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应团结一致,而不是内讧。诗中“均是一民”强调了人们共同的命运,试图打破民族之间的隔阂。同时,诗人通过对怨愤和欺谩的描写,揭示了社会矛盾的根源,并指出这种情绪只会导致更大的伤害,从而使人们反思自己的行为。整首诗在语言上简练而有力,极具逻辑性与哲理性,展现了苏轼作为诗人的深邃思考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咨尔汉黎,均是一民:呼唤汉人和黎民,强调大家都是同一个国家的人民。
  2. 鄙夷不训,夫岂其真:质疑对不教育的轻视态度,认为这并不是真实的情况。
  3. 怨愤劫质,寻戈相因:怨恨和愤怒使得人们互相攻击,只会造成更多的伤害。
  4. 欺谩莫诉,曲自我人:欺骗和谎言无法诉说,最终伤害的还是自己。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汉黎”与“夫岂其真”、“怨愤”与“欺谩”构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问:通过“夫岂其真”来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语气的力度。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呼吁团结和谐,反对内斗,强调教育与理解的重要性,表现了苏轼对社会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汉黎:象征着民族团结。
  • 怨愤:代表着社会矛盾与冲突。
  • :象征战争与冲突,指代人们因怨恨而动武的行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在诗中提到的两个民族是哪个?

    • A. 汉族和满族
    • B. 汉族和黎族
    • C. 汉族和苗族
  2. 诗中“怨愤劫质”中的“劫质”指的是什么?

    • A. 夺取他人财物
    • B. 进行和平谈判
    • C. 教育和教导
  3. 诗中强调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内斗与分裂
    • B. 团结与和谐
    • C. 个人主义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劝农诗》
  • 王维的《田园乐》

诗词对比: 苏轼的《和陶劝农六首》与陶渊明的《劝农诗》均强调农民的重要性和农业的基础地位,苏轼更侧重于社会团结,而陶渊明则更关注个人的田园生活与恬淡心境。两者从不同角度探讨了农业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与意义。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苏轼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

相关查询

卖花声 卖花声 舟过白门有纪 卖花声 承表妹录出拙稿并留十年前诗词,以此奉谢 卖花声 秋分后,桂花海棠俱开,燕犹未去,戏作 卖花声 像生花 卖花声 卖花声 暮春感赋 卖花声 冬景 卖花声 卖花声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尣字旁的字 阜字旁的字 求容取媚 军镇 双笔字怎么写?双笔字的正确书写方法详解 鹵字旁的字 辛字旁的字 纤芥之失 自字旁的字 繍的简体字怎么写?繍字简体书写详解_汉字书写学习 辉结尾的成语 拼音shui的汉字全收录_shui的汉字详解 及宾有鱼 搴旗斩馘 暮景残光 一点一横的字有哪些_一点一横汉字详解 楷书歌字笔顺详解_正确书写楷书歌字_汉字笔顺学习 动跃 验到 伏结尾的成语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