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赈饥篇赠程守 其一》

时间: 2025-05-18 07:36:45

诗句

楚有循良守,流民萃一方。

薪蒸温病骨,菽粟饫饥肠。

永欲充编户,无心忆故乡。

恩深何以报,惟有一炉香。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8 07:36:45

原文展示:

楚有循良守,流民萃一方。
薪蒸温病骨,菽粟饫饥肠。
永欲充编户,无心忆故乡。
恩深何以报,惟有一炉香。

白话文翻译:

在楚地,有位仁爱而贤明的守官,聚集了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
他用柴火蒸煮食物,温暖了那些病痛的身体;用豆粟填饱了饥饿的肚子。
他们希望能过上安定的生活,然而却无心去怀念故乡。
对于他的恩德,如何才能回报呢?我只能奉上这一炉香。

注释:

  • 循良守:指的是仁爱而贤明的官员。
  • 流民:指的是因战乱或灾荒而流离失所的百姓。
  • 薪蒸:用柴火蒸煮食物。
  • 菽粟:豆类和谷物,指代粮食。
  • 编户:指的是安定的家庭,编户齐民。
  • 恩深何以报:对他的恩惠深厚,如何能够回报。
  • 一炉香:指供奉香火,表示对恩人的敬意和感激。

典故解析:

《赈饥篇赠程守》是徐积为程守所作,程守是楚地的官员,他因战乱而聚集流民,施以恩惠,救助了许多饥民。诗中所述的情景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百姓苦难的现状,以及官员的良好品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积,宋代诗人,字德明,号宗华,出生于南宋时期。他以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擅长抒情和描写社会民生。

创作背景: 该诗创作于战乱时期,描绘了程守施恩于流民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对仁爱官员的赞美。

诗歌鉴赏:

此诗通过简练的语言,生动描绘了一个仁爱官员的善行,展现了其对流民的关怀与照顾。首联“楚有循良守,流民萃一方”直接点明了主题,称赞了程守的仁德。接下来的“薪蒸温病骨,菽粟饫饥肠”则通过具体的行动描绘,展现了他为流民所做的具体贡献。后两联则转向对未来的思考,表达了流民对安定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故乡的淡淡怀念,最终以感恩之情总结,全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既有对现实的关注,也有对人性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对人情的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首句:点明背景,楚地有位仁良的守官,流民因为战乱聚集于此。
    • 第二句:描述守官的仁德,利用柴火为病痛者蒸食物,温暖了身体。
    • 第三句:表达流民渴望安定生活的心情,然而对故乡却无心再忆。
    • 结尾:感叹恩情深厚,唯有一炉香以示感谢。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薪蒸温病骨,菽粟饫饥肠”,体现了工整的对称。
    • 比喻:用“炉香”象征感恩的心情,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 主题思想

    • 诗歌主要表达了对仁德官员的赞美和对流民的关怀,反映了人性之美和社会责任感。

意象分析:

  • 循良守:象征仁爱与责任的官员。
  • 流民:代表社会底层,体现百姓的苦难。
  • 薪蒸、菽粟:具象化的生活细节,展现人道关怀。
  • 一炉香:象征感恩与敬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循良守”指的是: A. 仁爱而贤明的官员
    B. 战乱中的流民
    C. 诗人本人
    D. 社会的底层

  2. “惟有一炉香”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愤怒
    B. 失望
    C. 感激
    D. 忘记

答案

  1. A
  2.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与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相比较,两首诗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百姓的苦难,但徐积的诗更侧重于对官员仁德的赞美,而杜甫则更强调个人的困境与社会的不公。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此框架旨在全面解析《赈饥篇赠程守 其一》,帮助用户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相关查询

采桑子 其二 采桑子 其一 忆鲸庵太史 采桑子 其二 春窗寒雨 采桑子 夜坐偶成 采桑子 其十九 采桑子 杨仲子七十,乞小词为寿 采桑子 昆仑山 采桑子 巩都尉席上 采桑子 赠歌者陈郎并东西樵二首 其一 采桑子 其七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扇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火言火又念什么字?火言火又的拼音及写法详解 申开头的词语有哪些 蓦越 悬繁体字怎么写?悬字繁体书写详解_汉字繁体学习 独自乐乐 有头有尾 文字旁的字 离娄之明 咸丝丝 禾字旁的字 发踪指示 两点水偏旁汉字大全_两点水常用字详解 龜字旁的字 躲躲藏藏 苗字旁的汉字有哪些_苗字旁的字 三头二面 万能 远绩 包含咫的词语有哪些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