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5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57:09
作者: 苏辙 〔宋代〕
城头栋宇恰三间,楚望凄凉吊屈原。
雨洗山川百里净,风吹语笑一城喧。
乡书莫问经时绝,岁事初惊片叶翻。
南近清淮鲈鳜好,钓筒时问有潜吞。
谬将疏野托交游,平日论心亦有由。
科第联翩叨旧契,利名疏阔少新忧。
清谈已觉忘朱夏,浊酒先防虐素秋。
多病无聊唯有睡,频频诗句未嫌不。
野鹤应疑凫雁苦,夏虫未惯雪霜寒。
隐居颜氏终安巷,垂钓严生自有滩。
破宅不归尘可扫,下田初种水应漫。
退耕尚作悠悠语,拙宦犹须步步看。
欲作彭城数月留,溪山劝我暂忘忧。
城头准拟中秋望,台上迁延九日游。
风气雨余侵近郭,江声风送隐危楼。
汀洲聚散知谁怪,且学漂浮水上鸥。
在城头的房屋只有三间,遥望楚地的情景凄凉,让人想起屈原。
雨水洗净了百里山川,风中带来了城里人们的欢声笑语。
乡里的书信早已断绝,不必询问时光的流逝,刚刚惊觉片片树叶翻落。
南边的清淮江中,鲈鱼和鳜鱼正好,钓鱼的筒子时常问有无鱼上钩。
错误地将疏远的乡野托付给交游,平日的心语也有其由来。
科举的名声接踵而来,却让人感到名利的疏远,少了新的忧愁。
清谈已然忘却了盛夏,浊酒则是在防范残酷的秋天。
多病无聊,只能沉沉入睡,频频写下的诗句也不嫌烦。
野鹤应当怀疑凫雁的苦楚,夏虫未曾习惯雪霜的寒冷。
隐居在颜氏家族的安静巷子,钓鱼的严生自有一方水滩。
破败的住宅不归,尘埃尚可扫去,下田初种,水田应该漫溢。
退耕之后仍然谈论悠闲的事情,拙劣的官宦生活还需步步留意。
想在彭城逗留数月,溪山劝我暂时忘却忧愁。
城头本打算中秋之夜眺望,台上却因九日的游乐而耽搁。
风气和雨水侵袭近郊,江声和风声送来隐约的危楼。
汀洲的聚散谁又会觉得奇怪,且学那水上漂浮的海鸥。
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由,号晦翁,宋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弟弟。他与兄长一起,开创了“苏门四学士”的盛名。苏辙一生经历了多次政治风波,作品以诗、词、散文著称,风格多样,情感真挚。
《再次前韵四首》创作于苏辙隐居之时,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思考与感悟。诗中表达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对人生境遇的感慨,以及隐居生活的宁静与忧虑。
苏辙的《再次前韵四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隐居生活的种种感受,融入了对时光流逝和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全诗借助山水和鱼鸟的意象,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同时也流露出淡淡的忧伤。
在开篇,诗人通过“城头栋宇恰三间”描绘了隐居的环境,三间房屋象征着简朴和宁静,接着提到屈原则唤起了对伟大诗人的追忆,表达了对历史的反思。诗中“乡书莫问经时绝”一句,既表明了对故乡的思念,也暗示了与外界的隔绝,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感。
随着诗歌的发展,苏辙将自然景观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写出了对秋冬季节的感慨。通过“清谈已觉忘朱夏,浊酒先防虐素秋”表明了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在生活的琐碎中寻找片刻宁静的渴望。尤其是“多病无聊唯有睡”,极具人性化的描绘了隐居生活中的无聊与无奈。
最后,诗的结尾“汀洲聚散知谁怪,且学漂浮水上鸥”则让人感受到一种洒脱与豁达,表明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无论聚散如何,心境依然保持淡然。这首诗整体上反映了苏辙对隐居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人生的哲思。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追求、对故乡和历史的思索,以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淡然。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体现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反映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苏辙的《再次前韵四首》主要表达了什么主题?
A. 对故乡的思念
B. 对隐居生活的感悟
C. 对历史的反思
D. 对科举的失落
“乡书莫问经时绝”一句中,“绝”字的意思是:
A. 结束
B. 断绝
C. 绝望
D. 绝对
诗中提到的“清淮”指什么?
A. 一种鱼
B. 一条河流
C. 一种植物
D. 一个地方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