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0:16: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0:16:01
铜官山下梵坊欹,
谁为昭明太子悲。
鹤去不归松下柱,
龟埋空负草间碑。
谁言象教无销歇,
自剖鸿蒙有乱离。
独倚倾墙望淮水,
残僧绝影立移时。
在铜官山下,佛寺倾斜,
谁在为昭明太子而悲伤呢?
白鹤飞走不再归来,松下的柱子孤零零立着,
龟在空中埋藏,徒然让草间的碑文失去意义。
谁说象教没有消亡,
自我剖析的鸿蒙中充满了纷乱与离愁。
我独自倚靠着倾斜的墙望向淮水,
孤零的僧人影子在时光中渐渐消失。
董嗣杲,宋代诗人,生于北宋,曾任职于地方官职,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对佛教文化的热爱而闻名。其作品多表现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生的感悟,风格清新脱俗。
该诗创作于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变迁、历史沧桑的感慨。铜陵地区曾是佛教盛行之地,诗中通过对废寺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兴衰和人事无常的思考。
这首诗通过铜官山下的废寺描绘,展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无常。开头两句即以“铜官山下梵坊欹”引入,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寺庙的倾斜,暗示了佛教的衰落和过去的辉煌不再。接着,诗人借“谁为昭明太子悲”引出对历史人物命运的感慨,昭明太子曾为人所知,却终因多舛的命运而令人扼腕。
诗中“鹤去不归松下柱”和“龟埋空负草间碑”则通过动物意象,进一步表达了失去和遗弃的主题。白鹤代表了高洁与自由,而它的离去象征着无尽的思念与孤独,松下的柱子则是孤独的见证,表明已无来者。
在“谁言象教无销歇”中,诗人质疑了佛教的存在与影响,似乎在反思其在社会中的地位。最后两句“独倚倾墙望淮水,残僧绝影立移时”,更是将孤独的情感推向顶峰,诗人面对流逝的时间与淮水的无情,感受到自身的渺小与无助。
整首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与对生命的感悟,体现了宋代诗歌的精致和深邃。
整首诗透过对废寺的描绘,反映了历史的沧桑与生命的无常,表达了诗人对人事变迁的深刻思考和对孤独的感慨。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昭明太子”是哪个历史时期的人物?
A. 东汉
B. 唐代
C. 宋代
填空题:诗中“鹤去不归”的意象主要象征着____与____。
判断题:诗中提到的“铜官山”是在描述一座繁华的寺庙。
A. 对
B. 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