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5 06:05: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5 06:05:53
原文展示:
鸟洲在桥北,我仆云路迂。
语仆尔何知,彼有高士庐。
问樵得处所,林樾尤扶疏。
修竹仅万个,古梅非一株。
小畦植蔬果,复有沼可渔。
下马式篱藩,摄袂循庭除。
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
伊人道义富,岂比山泽臞。
萧然蓬蒿中,尚友泗与洙。
古来连云第,翕赫众竞趋。
渐台暨郿坞,变灭才须臾。
圣门不朽事,乃属陋巷儒。
愿君长保此,是亦颜之徒。
鸟洲位于桥的北面,我的路途迂回曲折。
我问你有什么见解,这里有位高士的茅屋。
我问樵夫他住在哪里,林木的阴影更显得疏朗。
修竹有成千上万棵,古梅也不止一株。
小小的菜畦种植着蔬菜水果,还有池塘可供垂钓。
下马时,恭敬地走过篱笆,轻轻地走入庭院。
这里没有鸡鸣狗吠声,只有厨房飘出的茶烟。
那位仁者的道德富饶,岂能与山水之地相比。
在这萧条的蓬蒿之中,我依然有泗水和洙水的朋友。
古往今来,那连云的高官宅第,都是人们争相趋附的地方。
渐台和郿坞,转眼即逝。
圣门的不朽之事,属于那些陋巷中的儒者。
愿你永远保持这样的生活,这也是颜渊之徒的理想。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作者介绍: 刘克庄,宋代诗人,字仲明,号秋白,出生于贫寒之家,晚年隐居,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刘克庄访友之际,表现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对高士的敬仰,反映了当时士人追求清净生活的社会风气。
《访李公晦山居》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诗,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高士的风范。诗中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鸟洲的静谧、竹林的茂盛和古梅的悠久,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田园图景。诗人通过与樵夫的对话,进一步了解了高士的生活,表现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尤其是“不闻鸡犬声,茶烟起庖厨”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又温馨的氛围,反映了诗人对简单生活的珍视。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通过对比,指出仁者的道德富饶,远比山泽的富饶重要,体现出诗人对内在道德价值的重视。同时,诗中提到的“连云第”和“陋巷儒”,展示了对世俗名利的不屑与对高尚人格的向往。这种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使得整首诗歌不仅在意境上极具吸引力,更在思想深度上令人深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隐逸生活,表达了对高尚人格和道德理想的追求,反映了士人对于清净、自然生活的向往。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鸟洲”位于哪里?
诗人通过询问樵夫了解了什么?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