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26: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7:26:26
宦游萧索为无能,
移住中条最上层。
得剑乍如添健仆,
亡书久似失良朋。
燕昭不是空怜马,
支遁何妨亦爱鹰。
自此致身绳检外,
肯教世路日兢兢。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宦海沉浮和失去朋友的感慨。他觉得自己的宦游生活清冷而无能为力,选择在中条山的高处隐居。得到了宝剑,仿佛有了一个强壮的仆人;失去了书信,久而久之就像失去了良朋。燕昭王并非只是空怜马,支遁也并不妨碍他喜爱鹰。于是决定远离世俗的纷扰,愿意让自己在世路上谨小慎微,保持警惕。
作者介绍:司空图,唐代诗人,字子长,号静斋,生于公元837年,卒年不详。他以诗歌、书法、绘画著称,尤其擅长山水诗,作品多表达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色的结合。
创作背景:本诗创作于唐代后期,社会动荡,士人多有隐居之志。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隐逸生活,表达对宦海的厌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清净生活的向往。
《退栖》是一首深具哲理的诗作,诗人在宦海浮沉中感受到的无奈与孤寂,展现了他对世俗名利的反思。开头两句直接点出宦游生涯的萧索,表现出一种对过往经历的无奈与无能为力。随着诗句的发展,诗人通过“得剑”与“亡书”的对比,体现出内心的矛盾。得剑象征着力量与保护,而失去书信则暗示着人际关系的疏远与孤独。
在后面的比喻中,燕昭王对马的宠爱与支遁对鹰的喜爱,传递出一种超脱的情感。诗人在此处借古人之事,反映出自己的价值观念与生活选择,表达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最后两句则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态度:他选择远离尘世的喧嚣,保持警觉,渴望过一种清净的生活。
整首诗情感丰富,意象鲜明,展现了唐代诗人对人生、友情以及自然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表达了对宦海人生的厌倦,渴望隐逸生活,同时也传达出对友情的珍视与对自由的向往。
意象词汇:
这些意象共同构建出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测试:
诗中“宦游萧索”为何?
诗中提到的燕昭王是因何被重视?
诗人选择隐居的原因是?
答案:1.B 2.B 3.B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司空图的《退栖》与王维的《山居秋暝》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更侧重于自然景色的描绘,而司空图则更多地反思人生与友情的关系。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但在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上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