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丁巳重阳》

时间: 2025-07-27 14:39:29

诗句

重阳未到已登临,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

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归鞭唯拍马鞯吟。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7 14:39:29

原文展示:

丁巳重阳
作者: 司空图

重阳未到已登临,
探得黄花且独斟。
客舍喜逢连日雨,
家山似响隔河砧。
乱来已失耕桑计,
病后休论济活心。
自贺逢时能自弃,
归鞭唯拍马鞯吟。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写的是重阳节还未到来,我便已登高远望,看到那黄花,独自一人饮酒。旅居在外,恰逢连日的雨,家乡的情况像是隔着河流的砧板,声音模糊。生活混乱,已失去耕种的计划,生病后也不谈济世的理想。自我庆贺能在这样的时刻放下心中的执念,回家的路上只听得马鞭轻拍,吟唱起心中的诗句。


注释:

字词注释:

  • 重阳:农历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古时有登高、饮菊花酒、赏菊的习俗。
  • 登临:登高。
  • 独斟:独自斟酒。
  • 客舍:旅馆。
  • 连日雨:连续几天的雨。
  • 隔河砧:家乡的声音像隔着河流的砧板,形容声音遥远模糊。
  • 耕桑计:种植和养蚕的计划。
  • 济活心:救助生计的心愿。
  • 自弃:放下自己的执着与期望。
  • 拍马鞯吟:拍打马鞭,吟唱。

典故解析:

  • 重阳节:传统节日,寓意长寿,常有登高、赏菊等习俗。
  • 黄花:指菊花,重阳节时盛开,象征长寿。
  • 耕桑:古代农耕与养蚕的重要性,代表生活的基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司空图(约837年-908年),字子长,号静斋,唐代诗人、文学家,擅长五言诗和乐府,风格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寄托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重阳节前夕,诗人身处他乡,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无奈,反映了诗人心境的复杂。


诗歌鉴赏:

《丁巳重阳》展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情绪。重阳节是一个传统的节日,象征着团圆与长寿,然而,诗人在外旅居,面对着连日的雨水,愈发显得孤寂与无奈。首句“重阳未到已登临”中,表达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和对故乡的向往,但随之而来的“探得黄花且独斟”,则是在孤独中自斟自饮,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诗人的矛盾心理。

“客舍喜逢连日雨”,在这阴雨绵绵的日子里,客舍的环境更显得冷清,故乡的声音又“似响隔河砧”,距离的遥远使得思念更加深切。接下来的几句中,诗人反思了自己因外界变故而失去的生活轨迹,体现了内心的无奈与对生活的迷茫。在最后两句中,诗人选择自我放弃与释怀,表现出一种对生活的豁达与洒脱。

整首诗情感真挚,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感悟。通过重阳节的背景,诗人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节日文化相结合,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伤与超然的心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重阳未到已登临:在重阳节到来之前,就已经登高了,表现出对节日的期待。
  • 探得黄花且独斟:看到菊花盛开,独自斟酒,体现孤独感。
  • 客舍喜逢连日雨:在旅馆中,遇到连续几天的雨,营造出阴郁的氛围。
  • 家山似响隔河砧:故乡的声音似乎隔着河流,形容思乡的遥远与模糊。
  • 乱来已失耕桑计:生活混乱,已失去种植的计划,反映出生活的无奈。
  • 病后休论济活心:生病后不再谈论理想,表现出对现实的无奈。
  • 自贺逢时能自弃:自我庆贺在这样的时刻能够放下心中的执念。
  • 归鞭唯拍马鞯吟:回家的路上,只听得马鞭轻拍,吟唱起心中的诗句,表现出一种洒脱与释然。

修辞手法: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有对仗之美,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比喻:如“家山似响隔河砧”,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思乡的情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句子,增强了情感的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生活的迷茫以及对自我的反思,展现了一种孤独而又淡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重阳:象征长寿与团圆。
  • 黄花:象征美好与孤独的思索。
  • :象征忧伤与情感的沉淀。
  • 马鞭:象征回归与对自由的向往。

文化内涵与象征意义: 重阳节作为传统节日,承载着人们对生命的敬畏与对亲情的眷恋。在诗中,雨的意象不仅仅是自然现象,更折射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与对生活的感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丁巳重阳》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司空图
    • D. 白居易
  2. 重阳节的传统习俗是什么?

    • A. 吃粽子
    • B. 登高、饮菊花酒
    • C. 赏月
    • D. 放烟花
  3. 诗中“家山似响隔河砧”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家乡的亲近
    • B. 对家乡的思念
    • C. 对自然的赞美
    • D. 对朋友的怀念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登高》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词对比: 杜甫的《登高》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情景,但诗中更多的是对历史与人生的思考,而司空图则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


参考资料:

  1. 《唐诗三百首》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司空图诗文集》

相关查询

至天竺 姑苏台通遗址 云南即事 承朱臣策张汝益顾世安自松江送菊至东省谢以短诗二首 其一 送吏部张尚书帅成都一百韵 辞世 送吕庸南 春贴子·东宫五首 奉送大司马王公还河东为李临淮作 其一 读周实丹烈士无尽庵遗集用原作寒夜枯坐韵题后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谐噱 咬起牙关 章回小说 包含醇的词语有哪些 乐极生悲 晴暖 言字旁的字 惊魂未定 革字旁的字 乛字旁的字 龍字旁的字 齐字旁的字 没世无称 未老先衰 肉腐出虫 行常带经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