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5 04:22: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5 04:22:55
原文展示:
初至象郡 其二 李格非 〔宋代〕 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 手捉而喙饮,嗜欲南北通。 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 良知尽虚市,妙质老耕农。 彼时张曲江,此时余襄公。 二子稍颖脱,一洗凡马空。 斯文隔裔土,后生昧华风。 闽中要常衮,剑外须文翁。
白话文翻译:
离开的日子有近有远,寒暑自然不同。 用手捉住而用嘴饮,嗜好和欲望南北相通。 这个地方也像洙泗一样,人们可以像牛一样耕作,像弓一样射箭。 良好的知识在虚市中尽失,美妙的品质在老农中显现。 那时有张曲江,现在有余襄公。 这两位稍显突出,一扫平凡的马群。 文化被隔绝在边远之地,后生对华夏风俗无知。 闽中需要常衮,剑外需要文翁。
注释: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格非,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显示出一定的文学才华。这首诗是他在初到象郡(今广西象州)时所作,表达了对当地文化和教育的观察与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新环境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关注。通过对当地人的生活和知识的描述,表达了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新环境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深刻观察。诗中“去日有近远,寒暑乃不同”一句,既表达了地理环境的差异,也隐喻了文化的多样性。“是邦亦洙泗,人可牛与弓”则进一步以洙泗比喻当地的文化底蕴,同时描绘了当地人的生活方式。诗的后半部分通过对张曲江和余襄公的提及,强调了文化的重要性和对后生的期望。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象丰富,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文化传承和教育的重视。通过对新环境的文化差异和教育状况的观察,表达了对文化传承的深切关怀和对后生的期望。
意象分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诗中“是邦亦洙泗”中的“洙泗”比喻什么? A. 文化的发源地 B. 河流 C. 市场 D. 农田
诗中提到的“张曲江”和“余襄公”分别指谁? A. 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和南宋文学家余靖 B. 唐代文学家常衮和汉代文学家文翁 C. 唐代文学家张九龄和汉代文学家文翁 D. 唐代文学家常衮和南宋文学家余靖
诗中“良知尽虚市”中的“虚市”象征什么? A. 知识的流失 B. 文化的发源地 C. 市场 D. 农田
答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