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3:02: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3:02:50
我初见子时,子作楚人语。
复与吴客来,音俱变齐鲁。
乃知久处益,薰莸可同举。
更当富於学,兹言聊以补。
我第一次见到你时,你说的是楚地的方言。
后来你又和吴地的客人来,这时你们的口音都变得像齐鲁的人了。
于是我明白了,长时间的相处是有益的,像薰和莸这种草本植物可以一起举起。
更应该在学识上富有,所以这几句话就算是我的补充。
梅尧臣(1050-1100),字圣俞,号药庵,宋代著名诗人。梅尧臣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和对山水的细腻描写而闻名,常被誉为“梅派”诗人的代表。
这首诗作于作者与两位僧人相见时,表达了对交流与学习的重视,借用方言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强调了长期相处对于心灵和学问的影响。
这首诗通过叙述初见时的方言差异和随后的相处过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理解的渐进性。诗的开头通过对“楚人语”的提及,强调了地域文化的多样性,而后引入“吴客”,则进一步丰富了诗的文化背景,反映了南北方言的差异。
“音俱变齐鲁”一句,展示了人在交往中逐渐融入对方的语言环境,生动地描绘了交际中语言的相互影响与融合,象征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和理解的加深。随后“薰莸可同举”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人情的复杂性,虽然有些人如香草般令人愉悦,有些则如臭草般令人避之不及,但长久的相处能让两者都成为一体,这一哲理更是引人深思。
整首诗在结构上严谨,情感上真挚,展现了梅尧臣心中对知识、友情的珍视,同时也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文化交流的重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
整首诗传达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的融合和学习的必要性,表达了作者对友谊和知识的珍视。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杜甫
C. 梅尧臣
D. 白居易
诗中用“薰莸”比喻什么?
A. 友情
B. 学识
C. 文化
D. 交际
“音俱变齐鲁”意指什么?
A. 语言的变迁
B. 文化的交流
C. 情感的融通
D. 以上皆是
梅尧臣与白居易在对待友情和人际交往的方式上有相似之处,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也表达了人与人之间的深厚情感与对相聚的珍惜,体现了同样的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