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05:57: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05:57:40
和子瞻玉盘盂二首 其一
千叶团团一尺馀,扬州绝品旧应无。
赏传莒国迁钟虡,移忆胡僧置钵盂。
丛底留连倾凿落,瓶中捧拥照浮屠。
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
这只玉盘盂,直径一尺多,千片叶子团团相围,扬州的珍品,古时应是无与伦比。
它的美名传到莒国,仿佛那钟虡的香气飘散,令人回忆起胡僧所用的钵盂。
在丛林中留连,仿佛倾倒了露珠,瓶中捧着它,映照着佛塔的影子。
用红蜡封住了它的红色花瓣,虽然憔悴,却无言以对,仿佛损失了它那如玉般的肤色。
作者介绍:苏辙(1039年-1112年),字子瞻,号晦庵,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政治家,与其兄苏轼齐名,号称“二苏”。他在文学上,尤其是诗词方面,具有较高的成就,作品多关注人性、自然和社会。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苏辙对一件古董玉盘盂的欣赏之际,反映了他对艺术品的喜爱与对历史文化的思考,展现了宋代士人对物品背后文化内涵的关注。
苏辙的《和子瞻玉盘盂二首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只玉盘盂,通过对其外观和内涵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古代工艺的赞美与思考。诗的开头以“千叶团团一尺馀”入手,给人以视觉的冲击,突出了玉盘的华美与精致。而接下来的“扬州绝品旧应无”则将玉盘的珍贵性进一步提升,表明这种艺术品在历史上是无可匹敌的。
“赏传莒国迁钟虡,移忆胡僧置钵盂”一句,诗人通过联想,将玉盘与历史文化联系在一起,展现出一种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莒国与胡僧的引入,增添了诗的文化厚度,使得这件艺术品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意义。
最后两句以“强将绛蜡封红萼,憔悴无言损玉肤”结束,表现了对美的无奈与惋惜。红蜡的封印象征着珍贵的保护,但同时也隐含了对时间流逝、物品衰老的感慨,形成了一种对美好事物易逝的哀伤。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一件艺术品的描绘,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文化艺术的深厚情感。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扬州”是指:
“强将绛蜡封红萼”可以看作: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