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4:54
原文展示
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
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
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
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
白话文翻译
书信随着大雁的消失而难以寄达,忧愁太多以至于无法入梦。
我愿随着孤独的月影,照耀远在伏波营地的亲人。
在陇底感叹长久的离别,泪水一动便触动了你的心。
怎能说在幽暗之处,我们更成了生死之别。
注释
- 雁尽书难寄:古代有雁传书信的传说,这里指书信无法送达。
- 愁多梦不成:因忧愁过多而难以入睡。
- 愿随孤月影:希望像孤独的月亮一样,照耀远方。
- 流照伏波营:伏波营,古代军营名,这里泛指远方的军营。
- 陇底嗟长别:陇底,地名,这里指离别之地。
- 流襟一动君:流襟,泪水沾湿衣襟。
- 何言幽咽所:幽咽,低声哭泣。
- 更作死生分:生死之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沈如筠,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至今,风格多以抒情为主,尤其擅长写闺怨诗。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沈如筠的闺怨诗之一,反映了唐代妇女在战争背景下的孤独和忧愁。唐代常有战事,许多妇女因丈夫或亲人从军而长期分离,这首诗正是这种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雁尽书难寄”和“愁多梦不成”表达了深深的思念和无法排遣的忧愁。诗中的“愿随孤月影,流照伏波营”则是一种浪漫的想象,希望自己的思念能像月光一样照耀到远方的亲人。后两句“陇底嗟长别,流襟一动君”和“何言幽咽所,更作死生分”则深刻描绘了离别的痛苦和生死未卜的恐惧,情感真挚,令人动容。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雁尽书难寄:通过“雁尽”暗示了信息传递的困难,表达了无法与远方亲人联系的无奈。
- 愁多梦不成:直接表达了因思念而产生的忧愁,以及这种忧愁导致的失眠。
- 愿随孤月影: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月亮拟人化,表达了希望自己的思念能像月光一样无远弗届。
- 流照伏波营:具体指出了思念的对象,即远在军营的亲人。
- 陇底嗟长别:通过“嗟”字表达了深深的叹息和离别的痛苦。
- 流襟一动君:通过“流襟”形象地描绘了因思念而流泪的情景。
- 何言幽咽所:通过“幽咽”描绘了低声哭泣的情景,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 更作死生分:通过“死生分”表达了离别的严重性,几乎等同于生死之别。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愿随孤月影”中的月亮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和行为。
- 对仗:如“雁尽书难寄,愁多梦不成”中的对仗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深深的思念和无法排遣的忧愁,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担忧和期盼。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雁:象征书信和信息传递。
- 月影:象征孤独和思念。
- 伏波营:象征远方的军营和亲人。
- 陇底:象征离别之地。
- 流襟:象征泪水和悲伤。
- 幽咽:象征低声哭泣和内心的痛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雁尽书难寄”暗示了什么?
A. 书信无法送达
B. 大雁飞走了
C. 书信太多
D. 大雁生病了
- “愿随孤月影”中的“孤月影”象征什么?
A. 孤独
B. 月亮
C. 影子
D. 思念
- “流照伏波营”中的“伏波营”指的是什么?
A. 军营
B. 地名
C. 河流
D. 山谷
答案:
- A
- D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的《闺怨》:同样表达了妇女因丈夫从军而产生的孤独和忧愁。
诗词对比:
- 沈如筠的《闺怨二首》与王昌龄的《闺怨》在主题和情感上相似,但沈如筠的诗更加注重情感的细腻描绘和意象的运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沈如筠的诗作。
- 《中国古代闺怨诗选》:收录了多首唐代闺怨诗,可以进行比较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