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24 21:17: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24 21:17:59
原文展示:
夏秀才江居五题 其三 天隐洞 层崖削青瑶,谁昔此镌镂。 潭潭斗孤洞,中可百人受。 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 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
白话文翻译:
层叠的山崖如同削出的青色美玉,是谁在这里雕刻出了这般景致? 深邃的洞穴如同斗室般孤立,其中足以容纳百人。 尖峭的山峰环绕四周,汹涌的大江在旁冲刷。 虞卿正在这里著书,已经在此居住了几年。
注释: 字词注释:
典故解析: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文同(1018-1079),字与可,号笑笑先生,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清新自然,尤擅长山水田园诗。此诗描绘了作者在江边居所附近的自然景观,表达了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是文同在其江边居所创作的系列诗之一,通过描绘天隐洞的景致,展现了作者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景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天隐洞的壮丽景色,通过“层崖削青瑶”和“潭潭斗孤洞”等意象,展现了自然的鬼斧神工和洞穴的深邃神秘。诗中的“巑岏列岫绕,汹涌大江漱”进一步以动感的笔触勾勒出周围山峰的尖峭和大江的汹涌,形成了一幅生动的山水画卷。最后提到“虞卿方著书,入此几年就”,暗示了作者或某位隐士在此隐居著书的情景,增添了诗的文化底蕴和隐逸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天隐洞景致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的自然意象和隐逸情怀相互映衬,展现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热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答案: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