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8:14: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8:14:12
大雨
作者:杜甫 〔唐代〕
西蜀冬不雪,春农尚嗷嗷。
上天回哀眷,朱夏云郁陶。
执热乃沸鼎,纤絺成缊袍。
风雷飒万里,霈泽施蓬蒿。
敢辞茅苇漏,已喜黍豆高。
三日无行人,二江声怒号。
流恶邑里清,矧兹远江皋。
荒庭步鹳鹤,隐几望波涛。
沉疴聚药饵,顿忘所进劳。
则知润物功,可以贷不毛。
阴色静陇亩,劝耕自官曹。
四邻耒耜出,何必吾家操。
在西蜀的冬天并没有雪,春天的农民依然在饥饿中挣扎。上天似乎十分怜悯,炎热的夏天云层厚重。热气蒸腾如同沸水,细布也变得厚重如袍。风雷在万里之外呼啸而过,暴雨倾洒在蓬蒿之上。我宁愿承受茅草漏水的痛苦,已然喜见庄稼高涨。三天没有行人,二江的水声怒吼。流动的污水让城里清澈,何况这里远处的江边。荒凉的庭院里鹳和鹤在漫步,隐约能看到波涛。积聚的药物让我忘却了辛劳。于是我知道,滋润万物的功效,可以补偿贫瘠的土地。阴云笼罩着田野,劝导耕作的正是官员们。四邻的农夫都在耕作,何必我家再操心?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称“诗圣”。他的诗歌以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和人道主义精神闻名于世,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百姓的疾苦。杜甫的作品多描绘战乱、饥荒、贫困等,具有极高的历史和文学价值。
《大雨》创作于杜甫晚年,正值安史之乱之后,国家动荡,民生困苦。诗中反映了西蜀地区因天气变化而影响农作物的情况,表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关心与同情,体现了他对自然与人类的深刻思考。
《大雨》一诗,描绘了西蜀大雨滂沱的情景,展现了自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诗首句提到“西蜀冬不雪”,生动地展现了冬季缺雪的严酷,农民因饥饿而“嗷嗷”待哺,显示出社会的艰难。接下来的“上天回哀眷”,诗人以人性化的视角,将自然现象与人类命运相联系,似乎在暗示老天对饥民的怜悯。
随着“大雨”的降临,诗人描绘了风雷交加的场景,表现出自然力量的巨大与不可抗拒。诗中提到“流恶邑里清”,这是一个生动的对比,暗示着暴雨带来的清新空气和清澈水源,甚至可以洗净城里的污秽,自然的力量能够带来重新的生机。
诗中最后几句,诗人提到“阴色静陇亩”,展现了雨后宁静的田野,激励人们去耕作,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尽管生活艰辛,仍然要坚持耕耘。
整个诗歌结构严谨,情感真挚,展现了杜甫对自然、对人类的深刻思考及对生活的坚持与希望,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整首诗传达了自然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表现了诗人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以及对大自然恩赐的感激,同时也反映了在困境中人们对生活的坚持和希望。
杜甫的《大雨》主要描写了什么天气现象?
诗中提到的“嗷嗷”指的是?
诗中“阴色静陇亩”表现的是何种状态?
《春望》与《大雨》均体现了杜甫对民生的关切,但《春望》更多地反映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而《大雨》则侧重于自然与生活的关系,展现了诗人对农民生活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