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0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07:50
汉家旄节付雄才,
百越南溟统外台。
身在绛纱传六艺,
腰悬青绶亚三台。
连天浪静长鲸息,
映日帆多宝舶来。
闻道楚氛犹未灭,
终须旌旆扫云雷。
汉朝的旄节(指旗帜)寄托在有才之人手中,
百越的南海也隶属于朝廷的统治。
我身处于绛纱之中,传授六种文艺,
腰间悬挂着青色绶带,如同亚子的三台。
天际的波涛平静,长鲸沉浮,
映照着阳光,帆船满载着珍宝驶来。
听说楚地的氛围仍未消散,
最终必定会有旗帜驱散云雷。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号晦庵,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与白居易齐名,主张“新乐府”运动,倡导诗歌贴近现实、关注民生。其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善于运用对仗和排比。
此诗创作于唐代,正值国家对南方的统治加强时期,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富强和社会安宁的期盼。同时,诗中提到的楚地氛围未灭,暗示着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斗志。
刘禹锡的《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兼酬拙诗,辄著微诚再》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雄浑的气势,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期望和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思考。从开篇提到的“汉家旄节”可以看出,诗人对汉代强盛的追忆与向往,继而引入“百越南溟”的表述,象征着南方的广阔和多元,暗示着国家的统一与繁荣。
诗中“身在绛纱传六艺”,不仅表达了诗人自身的身份和责任,更反映了教育的重要性,强调了文化传承的必要。而后面的“连天浪静长鲸息”,则表现出一种宁静的美好景象,进一步营造出一种安定繁荣的氛围。
最后两句“闻道楚氛犹未灭,终须旌旆扫云雷”,则是对未来的展望,充满了斗志与信心,暗示着即使困难重重,最终也会迎来光明的未来。这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展现了刘禹锡作为诗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令人倍感振奋。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统一与繁荣的期待,强调教育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对未来的信心与希望。诗人在历史与现实中找寻自我定位,传达出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社会变革的关注。
“汉家旄节”指的是什么?
“百越南溟统外台”中的“百越”是指:
整首诗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比较刘禹锡的《南海马大夫远示著述》与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两者都强调了对故土的思念与对未来的希望,但刘禹锡更侧重于国家的统一与繁荣,而白居易则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象。两者的风格各有千秋,体现了唐代诗歌的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