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8:16:52
原文展示
夏旱三首 其二
作者:岳珂 〔宋代〕
宣升接境古高圩,多稼连云号上腴。
水毁木饥犹解有,刀耕火耨故应无。
瓠肥何计今糠覈,草窃空忧古苇苻。
昨夜浓云望东北,祇应雨脚在三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夏季干旱的情景。诗中提到,古老的高圩与天相连,稻谷田野丰盈,但由于干旱,水源被毁,树木也因饥渴而凋零,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如今似乎失去了意义。虽然这些土地上曾经有过丰收的希望,但现在却只能空自忧虑,无法收获。昨夜浓厚的云彩向东北方向移动,似乎只在三吴地区降下了雨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宣升:古代指高耸的地方。
- 多稼:丰收的庄稼。
- 木饥:树木因缺水而枯萎。
- 刀耕火耨:古代农耕方式,指用刀耕作和用火烧除杂草。
- 瓠肥:指瓠瓜肥美,象征丰收。
- 糠覈:糠是谷物的外壳,这里指收成的微薄。
- 草窃:草木窃取土壤养分。
- 古苇苻:指古老的芦苇,象征过往的繁荣。
- 雨脚:雨水的降落。
典故解析
- 三吴:指的是今江苏、上海和浙江一带,历史上水资源丰富,是农耕文化的重要区域。
- 刀耕火耨:反映了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展示了与自然关系的密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岳珂(约1160年-约1230年),字子明,号和隐,南宋诗人,擅长诗、词、文,作品多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干旱的夏季,反映了当时农民面临的困境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切关怀,表达了对农业生产的忧虑和对未来的渴望。
诗歌鉴赏
岳珂的《夏旱三首 其二》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夏季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他用“古高圩”、“多稼连云”描绘出昔日的丰收景象,营造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田园画面。然而,随着“水毁木饥”的现实,诗人感受到自然的无情与无奈。诗中对“刀耕火耨”的反思,传达出对传统耕作方式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
整首诗的语言恰到好处,字句之间流露出一丝悲凉与无助,尤其是最后两句,“昨夜浓云望东北,祇应雨脚在三吴”,展现出诗人对雨水的渴望与期待,却又透露出无能为力的哀伤。这种情感的对比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给人以强烈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宣升接境古高圩:高处的地方与天空相接,象征着古老而广阔的土地。
- 多稼连云号上腴:田野中丰收的庄稼与天相连,形象地描绘出丰收的景象。
- 水毁木饥犹解有:水源被毁,树木因缺水而枯萎,表达出自然灾害带来的困境。
- 刀耕火耨故应无:传统的耕作方式在干旱中似乎失去了意义。
- 瓠肥何计今糠覈:曾经的丰收如今只能是无奈的忧虑。
- 草窃空忧古苇苻:草木在干旱中无法生长,古老的芦苇也失去了繁荣的希望。
- 昨夜浓云望东北:昨夜出现的浓厚云彩,寄托了对雨水的期待。
- 祇应雨脚在三吴:但愿雨水能降落在水源丰富的三吴地区。
修辞手法
- 对比:古老的丰收景象与干旱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突显悲剧感。
- 象征:高圩、草木等意象象征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 拟人:草窃、木饥等表达人类情感与自然的互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干旱为背景,探讨了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对农业失去希望的忧虑,同时寄托了对未来雨水的渴望,展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圩:象征着古老的农业文明与希望。
- 云:象征着雨水的希望与自然的变化。
- 草木:代表着自然的生机与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刀耕火耨”指代什么?
- A. 现代农业
- B. 古代农耕方式
- C. 自然灾害
- D. 水利工程
-
诗的最后一句“祇应雨脚在三吴”表达了什么?
- A. 对大自然的无奈
- B. 对丰收的期待
- C. 对未来的绝望
- D. 对传统的怀念
-
全诗的主题是什么?
- A. 对历史的思考
- B. 对自然的敬畏
- C. 对干旱的忧虑与期待
- D. 对生活的感慨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悯农》:李绅的诗作,表达对农民的关怀与对农业的思考。
- 《秋夕》:杜甫的诗,描绘了自然变化对农民生活的影响。
诗词对比
- 岳珂的《夏旱三首 其二》与杜甫的《春望》都在描绘自然环境对生活的影响,前者侧重于干旱的困境,后者则反映了国家动荡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二者都表现出对未来的渴望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岳珂文集》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