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30: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30:50
响泉一派落天风,
人在浮云柳絮中。
亭午柴关犹未启,
碧玲珑底拒霜红。
泉水的声响如同一阵风落下,
人在飘浮的云雾和柳絮之中。
正午时分,柴门依旧未开启,
碧绿的玲珑玉石下,抵挡着霜红的颜色。
本诗没有直接引用的典故,但描绘的意境与隐逸文化相关,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洪咨夔(生卒年不详),字子焘,号山樵,南宋时期的诗人,以山水诗见长。他的诗风清新秀丽,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此诗写于隐居生活中,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以及对现世繁华的超脱追求。诗人在幽静的环境中,体会到自然的美好,流露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赠石室朱修行两绝》通过描写自然景物,表现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美的赞美。首句“响泉一派落天风”,以音响和风的结合,营造出一种动静相宜的氛围,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诗人在这里不仅描绘了自然的声音,还让人感受到来自天际的清风,这是对大自然的深情赞美。
接下来的“人在浮云柳絮中”,则通过“浮云”和“柳絮”的意象,传达出一种飘渺、轻盈的生活状态,暗示诗人对于浮世的超脱和内心的宁静。而“亭午柴关犹未启”,描绘出一种悠闲自得的生活状态,正午时分,柴门未启,似乎在暗示着一种不愿打扰宁静的态度,这种隐逸的情趣在诗中得到了充分展现。
最后一句“碧玲珑底拒霜红”,通过对比手法,表现出自然界中清新与凋零的对立。碧绿的玉石象征着生命的活力,而霜红则暗示着即将到来的寒冷和凋零,诗人在此引发了对生命与自然的深思。
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美和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宋代诗人对清新自然的追求。
整首诗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追求和对大自然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繁华世俗的超脱。
诗中提到的“响泉”指的是什么?
"亭午柴关犹未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
诗中的“霜红”象征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