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3:35: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3:35:27
《洞仙歌 为商承祚教授题龙泉寺捡书图》 作者: 王季思
斜阳僧院,捡零笺遗简,多少宾朋泪盈眼。
溯承平百四年前,文物衣冠,披长卷依稀如见。
沧桑惊屡换。旧日宣南,燕舞莺歌遍台馆。
指点好江山,头白心丹,为祖国尚思奋勉。
待盘薄为公赋新词,把古调幽情,还他戴阮。
在斜阳的照耀下,僧院里捡到一些零散的书简,许多宾朋为此泪水盈眶。追溯到安定繁荣的一百四十年前,文物和衣冠仿佛在长卷中依稀可见。沧桑变化真是惊人,昔日的宣南,燕子翩翩,黄莺歌唱,遍布台馆。指点这美好的江山,虽已白头,但心中依然充满热情,仍愿为祖国努力奋进。期待着能为大家赋新词,把那古老的曲调和幽情再度传递给戴阮。
作者介绍:王季思(近代)是中国近现代的一位诗人,以其细腻的文笔和丰富的情感著称。他的诗多描绘自然景观、历史风情,充满了对故国的深情和对往昔的追忆。
创作背景:这首诗创作于现代,正值社会变革时期,诗人通过对龙泉寺捡书图的描绘,表达对历史文化的眷恋与对未来的期望,体现了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
《洞仙歌》通过斜阳下的僧院捡书图,引发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斜阳僧院”描绘出了一幅宁静而略带忧伤的画面,落日的余晖照耀着寺院,令人倍感苍凉。接着,诗人追溯到过去的承平盛世,感慨文物和衣冠的存在,仿佛让人看到了昔日的繁华。此时,泪水盈眶的宾朋又进一步增强了情感的共鸣,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切怀念和对文化的珍视。
接下来的段落中,诗人通过“指点好江山”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对祖国未来的希望。尽管岁月已使他白头,但他的心中依然火热,仍然愿意为祖国贡献力量。诗的最后一句“把古调幽情,还他戴阮”则传达出了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再生的愿望,强调了古老情感与现代责任的结合。
整首诗在感伤中蕴含着希望,既有对历史的追忆,也有对未来的期许,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与现代人的情感交融。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历史的追忆与对未来的期望,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以及作为一个中华儿女对祖国的责任感与热爱。
意象词汇:
诗词测试:
诗中提到的“斜阳”指的是什么时候的阳光?
A. 正午
B. 傍晚
C. 清晨
答案:B
“泪盈眼”表达了什么情感?
A. 高兴
B. 愤怒
C. 感动
答案:C
诗人希望将古调幽情还给谁?
A. 朋友
B. 自己
C. 戴阮
答案:C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王季思的《洞仙歌》更具现代感,表现出对历史文化的深刻思考与责任感,而李白则更多地表现出个人情感与自然的结合。两者虽风格不同,但都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历史的珍视。
希望以上内容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洞仙歌》的丰富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