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4:19: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4:19:12
挽陈复斋
作者: 高翥 〔宋代〕
忧世心劳鬓易斑,
笑颦还与世相关。
秋霜烈日君臣际,
和气春风母子閒。
学道期传千载统,
献言先办一生閒。
堂堂仰止人何在,
独有名如不动山。
全诗翻译:
忧虑国家事务,心力交瘁,鬓发已渐染白;
即便微笑皱眉,也总是与世事息息相关。
在秋霜与烈日中,君臣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而在和煦的春风中,母子之间的关系却是悠闲自得。
我希望能将学道之理传承千载,
但首先要做到的是让自己一生过得闲适。
堂堂正正的高人,究竟在哪里呢?
唯有他的名声,如同巍峨不动的高山。
高翥,字孟奇,号复斋,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抒情见长,作品反映出对社会和人生的深刻思考。
《挽陈复斋》创作于高翥对友人的追悼之际,表达了对友人陈复斋的怀念与敬仰,同时也反映了他对人生、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忧虑。
这首诗通过对“忧世心劳”与“和气春风”的对比,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诗中用“秋霜烈日”与“和气春风”分别象征了严酷的现实与和谐美好的理想,体现出作者在世事纷扰中的矛盾心态。开头两句便直入主题,表达了诗人因忧国之情而感到的心力交瘁,鬓发渐白的无奈与沧桑。接下来的“君臣际”和“母子闲”进一步突出了人际关系的复杂与温暖,显示出诗人对人情冷暖的敏感和思考。
诗的后四句则转向对学道和人生的思考,表达了诗人对传承思想的渴望,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个人生活的追求。结尾处提到的“堂堂仰止人何在”,不仅是在追问高尚之人的去向,也隐含了对自己理想与信念的追问。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既有个人情感的抒发,又有对社会的深刻反思,是一首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作品。
整首诗围绕着对世事的忧虑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表现了诗人对社会的关注与对个人生活的反思。通过对友人的追悼,诗人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敬仰,也流露出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哲理的深邃。
诗中提到的“秋霜”和“烈日”象征了什么?
A. 温暖的家庭
B. 严酷的现实
C. 友谊的真诚
“堂堂仰止人何在”中的“堂堂”指的是什么?
A. 平凡的人
B. 高尚的人
C. 生活的人
诗人希望学道能传承多少年?
A. 一年
B. 千载
C. 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