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07:04: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07:04:30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
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
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
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
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
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
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
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
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
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
你唱的是仙人的真实,我唱的是慈悲之主的真实。
慈氏发出真实的念头,念及这些生活在阎浮世界的人。
左边指示大迦叶,右边呼唤桓提因。
千千万万的菩萨,亿万的鬼神。
上至非相顶,下至风水轮。
胎生、卵生、湿生等各种生命形式,难以全部列举。
伟大的愿望在于救拔众生,深切的悲悯忘却了辛勤的劳作。
无论是善人还是恶人,亲人和冤家没有区别。
打开那些盲目的眼睛,去除烦恼的尘埃。
用智慧之光照亮,洒下甘露般的滋养。
千界在一瞬间都能度过,万法之间没有彼此的隔离。
请问晨霞子,这与早晨的玉宸相比如何?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风格平易近人,注重生活的现实与人情,表达了对社会的关怀与对人生的思考。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是白居易在上都时期创作的一组诗,其中《和晨霞》表达了他对佛教思想的理解与思考,尤其是在救度众生、慈悲心的体现上。
整首诗以对话的形式展现了诗人与晨霞子之间的交流,深入探讨了慈悲与救赎的主题。白居易通过描绘菩萨与鬼神的形象,展现了佛教对生命的深刻理解与包容。诗中提到的“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表达了对生死、善恶的超然态度,强调了普遍的慈悲。作者用“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来表达对人们心灵觉醒的渴望,传达出希望通过智慧来解脱困惑的情感。最后一句“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不仅是对晨霞子的提问,也反映了诗人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整个诗歌在哲理与情感的交融中,传达出深邃的思想与真挚的情感。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众生的慈悲与救度的愿望,强调了不分善恶的普遍关怀,探讨了生命的多样性与存在的意义,最终指向智慧与觉醒的重要性。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作者是谁?
诗中提到的“慈氏”是指哪位佛教人物?
诗中“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表达了什么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