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7 05:2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7 05:29:26
悲淮南
作者: 刘过 〔宋代〕
淮民穷到骨,忍复搥其肌。
不知铁钱禁,作俑者为谁。
行商断来路,清野多流离。
主人日边来,四牡驱以驰。
或云易之是,或云收之宜。
几人困往返,遂逐文书移。
救焚卒无策,燎火久益滋。
缅怀征搉初,山海煮摘时。
虽云便公家,亦复挠其私心。
今者纵虎豹,而使渴与饥。
萧萧芦苇林,日夜边风吹。
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
淮南的百姓贫困得几乎到了骨髓的地步,忍耐着饥饿的折磨。
他们不知道禁止铁钱流通的原因,造假者究竟是谁。
商人们的来路被阻断,荒野中满是流离失所的人。
主人在日边来,四匹马拉车飞驰而来。
有人说这容易处理,也有人说该收回。
多少人困于往返之间,最终只能转移文书。
救火的办法无计可施,火势愈演愈烈。
回想起最初的征伐,山海间的掠夺已成往事。
即便说这是公家的事情,却也触动了个人的私心。
如今放任虎豹,任凭饥渴困扰。
萧萧的芦苇林中,日夜都被边风吹拂。
悲哉,淮南的百姓,面对这样的困境如何安身?
刘过,字德明,号白云,宋代诗人,生活在北宋时期。他以诗歌见长,尤以咏史、抒怀的作品受到后人喜爱。刘过的诗歌风格多变,既有豪放之气,也有细腻之感,关注社会民生,其作品常常流露出对百姓疾苦的深切同情。
《悲淮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之时。淮南地区由于战乱、饥荒,民众生活困苦,很多人流离失所。诗人通过描写淮南百姓的苦难,表达了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以及对底层人民的深切关怀。
《悲淮南》是一首以淮南百姓苦难为主题的诗作,诗中展现了战乱带来的悲惨景象。开篇即以“淮民穷到骨”点出民众的贫困,接着描述了他们对食物的渴望和对生活的无奈,令人心痛。诗人通过描绘社会的种种不公,反映出当时乱世中的无奈与绝望。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提到商人因战乱而断绝来路,流离失所的百姓无处可去,表现了社会动荡的严重性。随后,诗中提到的“救焚卒无策”更是突显了人们对困境的无力感,火势愈演愈烈,象征着社会矛盾的加剧。
诗的最后两句“悲哉淮南民,持此将安之。”抒发了诗人对淮南人民深深的同情与忧虑。刘过在这首诗中不仅仅是描绘了外在的困境,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对人性的关注,对社会公正的渴求。
整首诗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言简练而有力,成功地传达了诗人对淮南人民的深切同情,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问题的敏锐洞察和责任感。
整首诗围绕淮南人民的苦难展开,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和对底层民众的深切同情。诗人通过对民生困境的描写,反映了战乱时期人们的无奈与绝望,呼吁关注社会问题。
选择题:诗中提到的“淮民穷到骨”主要突出什么?
填空题:诗中用“救焚卒无策”来表达对什么的无奈?
判断题:诗人认为淮南人民的困境与个人私心无关。(对/错)
《春望》与《悲淮南》均描写了社会动荡与人民疾苦,但前者更多地聚焦于个人情感,后者则强调了社会责任与对民生的关注。两者都体现了诗人对时代的敏锐感受和对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