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0:23: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00:23:04
汴渠溯复沿,自可见迟速。
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
有粮安计程,无谷不遑宿。
霜高万物枯,源水缩溪谷。
黄流半泥沙,势浅见蹙澳。
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
澹澹风雨寒,长汀嚎雁鹜。
将投孤戍远,四顾危樯独。
强语慰妻孥,多虞赖僮仆。
到家秫已收,缀树橘始熟。
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
我方羡子行,送望不移目。
沿着汴渠逆流而上,自然就能看到行程的快慢。
来时虽然有粮食,去时却因缺乏谷物而感到愤恨。
有粮时可以安心计算路程,若没有谷物就连住宿也无从安排。
霜降后万物枯萎,源头的水流在溪谷中逐渐缩小。
黄河的水浑浊,浅处显露出泥沙的痕迹。
千里归东的船,何时才能驶入清澈的水道?
风雨寒冷而朦胧,长长的滩涂上有雁和鹤在哀鸣。
即将投向孤单的戍楼,四周只见危危的桅杆独自伫立。
我强作欢颜安慰妻儿,却常常需要仰赖仆人。
到家时禾谷已收,树上的橘子也开始成熟。
我折腰向陶渊明致敬,却又因怀念陆游而感到羞愧。
我正羡慕你在旅途的畅快,目送着你远去的身影,久久不愿移开目光。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云,号香山,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风格清新自然,常表现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沉思。
创作背景:本诗写于送别友人王正仲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与对前路艰辛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宋代社会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重视及自然环境的思考。
《送王正仲长》是一首典型的送别诗。诗的开头以“汴渠溯复沿”引入,立刻让人感受到行船的情景,诗人借水路行程的快慢来隐喻人生旅途的艰辛。接着,诗人提到“来时迟有粮,去恨速无谷”,展现出对自然与命运的无奈,粮食的短缺象征着生活的艰难,进一步加深了诗的情感。
诗中描绘了秋霜降临后的萧瑟景象,万物枯萎、水流缩减,极具画面感和氛围感,诗人将自然界的变化与自己的心境相结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此外,诗人以“千里东归船,何日下清渎”引发对未来的思考,表现出对归家的渴望与对旅程的不安。
在最后几句,诗人表达了对友人的羡慕以及对自己处境的反思,折腰无惭陶,怀遗焉愧陆,反映出诗人对陶渊明的敬仰与对陆游的敬重,使得整首诗在送别的情感中又蕴含了对人生的哲思。
逐句解析:
修辞手法: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对人生旅途艰辛的感慨,既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诗词测试:
本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友谊
B. 自然
C. 旅途的艰辛
D. 生活的美好
在诗中,“霜高万物枯”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期待
B. 哀伤
C. 快乐
D. 无奈
诗人对陶渊明的态度是怎样的?
A. 羡慕
B. 嫉妒
C. 反感
D. 不屑
答案:
相关作品推荐:
诗词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