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田园乐七首·其一》

时间: 2025-05-11 12:57:20

诗句

厌见千门万户,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崆峒散发何人。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12:57:20

原文展示:

厌见千门万户,
经过北里南邻。
官府鸣珂有底,
崆峒散发何人。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繁华喧闹生活的厌倦,他在北里南邻之间经过,看到成千上万的房屋,却感到疲惫。官府的铃声响起,似乎在呼唤着什么,而在崆峒山上散发的又是谁呢?

注释:

  • 厌见:厌烦看到。
  • 千门万户:形容家庭众多,门庭若市。
  • 经过:经过,路过。
  • 北里南邻:指北面的里和南面的邻里,表示地域广泛。
  • 官府鸣珂:官府的铃声响起,这里指官府的事务。
  • 崆峒:崆峒山,古代名山,常与道教相关联。
  • 散发:散落、飘散的发髻,这里可能指的是一些隐士或道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维(701-761年),字摩诘,号简居,唐代著名诗人、画家。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观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且多有禅意,代表作有《鹿柴》、《山居秋暝》等。

创作背景:

《田园乐七首·其一》创作于王维隐居时期,反映了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诗中流露出对宁静生活的追求,具有浓厚的田园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清新的意象,传达了王维对繁忙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厌见千门万户”,直接表露了诗人内心的疲惫与失落,成千上万的门窗象征着繁华的尘世,而这正是他所厌倦的生活。接着,诗人描绘了自己经过北里南邻的情景,描绘出一种悠闲却又略显孤独的行走状态,似乎在寻找一种心灵的归宿。

“官府鸣珂有底”一句,透出一丝对官府生活的不屑与讽刺,铃声在此不仅是官府的象征,更是繁忙与世俗的代表,而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崆峒散发何人”的沉静,崆峒山作为隐士与道教的象征,隐喻着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整首诗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对自由生活的渴望,展现了王维典型的田园情怀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厌见千门万户:诗人厌倦了繁华的城市生活,看到众多的家庭,感到心灵的疲惫。
  2. 经过北里南邻:行走在北里南邻之间,表明诗人处于一种流动状态,寻找内心的平静。
  3. 官府鸣珂有底:听到官府的铃声,暗示着官场的喧嚣与繁琐,让人感到无奈。
  4. 崆峒散发何人:在崆峒山上,诗人思考着隐士的生活,渴望逃离尘世的纷扰。

修辞手法:

  • 对比:诗中通过“千门万户”和“崆峒散发”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对繁华与宁静生活的不同态度。
  • 象征:官府的铃声象征着世俗的喧嚣,而崆峒山则象征隐逸与清静。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对繁华都市生活的厌倦与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千门万户:象征繁华的生活与世俗的繁杂。
  • 鸣珂:象征官府的权威与繁忙的社会生活。
  • 崆峒:象征隐逸与自然的和谐,寄托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厌见千门万户”中的“厌”是什么意思?

    • A. 喜欢
    • B. 厌烦
    • C. 不在乎
    • D. 惊讶
  2. “官府鸣珂有底”中“鸣珂”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乐器
    • B. 一种响声
    • C. 一种动物
    • D. 一种花
  3.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是?

    • A. 对官场生活的赞美
    •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 C. 对亲情的思念
    • D. 对友情的珍惜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李白《将进酒》

诗词对比:

王维与陶渊明的诗歌均体现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王维的《田园乐》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着相似的主题,都是对隐逸生活的赞美。王维的诗更倾向于描绘自然景象,而陶渊明则更注重表达个人情感与哲学思考。

参考资料:

  • 《王维全集》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相关查询

玉漏迟 元宵奉陈静斋宪长 玉漏迟 寿马右丞 玉漏迟 寿张右丞 玉漏迟 留别淇上诸君 玉漏迟 明湖白莲 玉漏迟 记梦寄雪泥老仙 玉漏迟 玉漏迟 咏促织 玉漏迟 疏影 题伯沆师孤雁图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注倚 干名犯义 丝鞭 斗字旁的字 先字旁的字 厄字旁的字 好心无好报 铜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纤介之失 刻不容缓 寻行数墨 斤字旁的字 绝类离伦 手帕姊妹 墨海 衣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