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醉翁操·琅然》

时间: 2025-07-12 16:57:50

诗句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

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知琴者以为绝伦。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

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

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

清圜。

谁弹。

响空山。

无言。

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

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

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12 16:57:50

原文展示

醉翁操·琅然
作者: 苏轼 〔宋代〕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泉鸣空涧,若中音会,
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
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
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
知琴者以为绝伦。然有其声而无其辞。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
又依楚词作醉翁引,好事者亦倚其辞以制曲。
虽粗合韵度而琴声为词所绳约,非天成也。
后三十余年,翁既捐馆舍,遵亦没久矣。
有庐山玉涧道人崔闲,特妙于琴,
恨此曲之无词,乃谱其声,而请于东坡居士以补之云。
琅然。清圜。谁弹。响空山。
无言。惟翁醉中知其天。
月明风露娟娟。人未眠。
荷蒉过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贤。
醉翁啸咏,声和流泉。
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
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
思翁无岁年,翁今为飞仙。
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弦。

白话文翻译

在琅琊的幽谷中,山水风景奇丽,泉水在空旷的山涧中流淌,如同音乐会的演奏。醉翁对此心生欢喜,举杯畅饮,陶然忘却归途。自那以后十多年,许多好奇之士沈遵闻讯而来游玩,他用琴声来表现醉翁的乐趣,称之为“醉翁操”,节奏疏松而音符流畅,懂琴的人都觉得这曲子无与伦比。然而,只有琴声而没有歌词。尽管醉翁作了歌词,但与琴声并不相合。后来又有人依照楚辞作了《醉翁引》,好事者也借此歌词来创作曲子。虽然歌词大致合韵,但琴声却受限于歌词,非自然之作。三十多年后,醉翁已去世,沈遵也不久于世。有位庐山的玉涧道人崔闲,精通琴艺,遗憾这首曲子无词,于是谱写其声,并请东坡居士来补充歌词。
琅然,清圆,谁来弹奏?声响在空旷的山谷中。无言,只有醉翁在醉中知晓其意。月光明亮,风露清新,夜未眠,荷花摇曳过山前,真是有心之人也。醉翁吟唱,声与流泉相和。醉翁离去后,唯有晨吟和夜怨相伴。山有时童颠,水有时回流。思念翁时无岁月,翁如今已飞升。此情此意在人间,试听那徽外三两弦。

注释

  1. 琅琊:指琅琊山,风景名胜区。
  2. 幽谷:深幽的山谷。
  3. 泉鸣:泉水发出声响。
  4. 醉翁:指诗中的主人公,寓意陶醉于自然的人。
  5. 沈遵:好奇之士,指对醉翁操感兴趣的人。
  6. 楚词:指楚地的古代诗歌,通常富有情感和音律美。
  7. 东坡居士:苏轼的号,代表其身份和地位。
  8. 荷蒉:指盛放的荷花,象征美好的事物。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其作品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不羁之作,也有细腻婉约之作,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苏轼晚年,交织着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情的怀念。诗中通过对醉翁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对生活的哲学思考以及对逝去时光的感慨。

诗歌鉴赏

《醉翁操·琅然》是一首充满自然情趣与人文哲思的诗作。苏轼通过描写琅琊山的山水之美,展现了醉翁对自然的深厚感情。诗中“泉鸣空涧”和“月明风露”生动描绘了自然的清幽与脱俗,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宁静和和谐的氛围。醉翁把酒而歌,忘却归途,体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沈遵用琴声表达醉翁的乐趣,虽然有其声却无其辞,反映了艺术创作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苏轼意识到,虽然有音乐的韵律,但若无相应的歌词,便不能完美契合。在这首诗中,诗人与音乐的关系被深刻探讨,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思考。随着时光的流逝,醉翁与沈遵均已去世,留下的只是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对友谊的怀念。最后,诗的结尾以“试听徽外三两弦”收束,似乎在提示我们,真正的情感与艺术并不在于外在的形式,而是在于内心的感受与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琅琊幽谷,山水奇丽:描绘了琅琊山的美丽景色,引入自然背景。
  2. 泉鸣空涧,若中音会:泉水的声音如同音乐会的演奏,传达了自然的和谐美。
  3. 醉翁喜之,把酒临听,辄欣然忘归:醉翁在如此美景中陶醉,举杯畅饮,忘却归途,表现出对自然的喜爱。
  4. 既去十余年,而好奇之士沈遵闻之往游:时光流逝,许多人因醉翁的名声而来游玩。
  5. 以琴写其声,曰醉翁操:沈遵用琴声表达醉翁的乐趣,作曲命名为“醉翁操”。
  6. 节奏疏宕而音指华畅:琴声节奏悠扬流畅,表现出一种美妙的音乐感。
  7. 知琴者以为绝伦:懂琴的人都觉得这曲子无与伦比。
  8. 然有其声而无其辞:尽管有音乐,但缺乏歌词,形成一种遗憾。
  9. 翁虽为作歌,而与琴声不合:虽然醉翁作了歌,但与琴声并不协调。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有声无辞”形成对比,强调音乐与歌词的关系。
  • 比喻:将泉水的声音比作音乐,增强诗的感官体验。
  • 拟人:让自然景象如泉水等具有人性,使其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对友谊的珍惜以及对艺术创作的深刻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生命、时间和艺术的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1. 琅琊:象征自然的美好与人文的底蕴。
  2. 醉翁:代表一种自由自在、洒脱的生活态度。
  3. 琴声:寓意艺术与情感的结合,反映出对美的追求。
  4. 月明风露:代表宁静的夜晚与清新的自然,营造出诗意的氛围。
  5. 荷蒉:象征美好的事物与心灵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醉翁操”是谁用琴声演奏的?

    • A. 苏轼
    • B. 沈遵
    • C. 崔闲
    • D. 其他
  2. 诗中提到的“琅琊幽谷”是指哪里?

    • A. 庐山
    • B. 泰山
    • C. 琅琊山
    • D. 黄山
  3. 诗中“无言”指的是什么?

    • A. 没有人
    • B. 只有醉翁知道的意境
    • C. 没有音乐
    • D. 没有歌词

答案

  1. B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饮酒》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1. 陶渊明《饮酒》: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2. 王维《山居秋暝》:通过描绘山水景色,体现了宁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诗词鉴赏》

译文

欧阳修在滁州游琅琊幽谷,飞瀑鸣泉,声若环佩。美妙动人,乐而忘归,写了篇《醉翁亭记》,脍炙人口,当时就刻石立了碑。沈遵特意跑到滁州探访,见那琅琊山水确如醉翁妙笔所绘,就动了兴致,以琴寄趣,创作了一支宫声三叠的琴曲《醉翁吟》(即《醉翁操琅然》)。沈遵寻了个机会为欧阳修亲自弹奏此曲,欧阳修听了很高兴。并应沈的请求为该曲作了词。欧词自是大手笔,“然调不主声,为知琴者所惜。”调不主声就是唱不出来。沈遵的《醉翁吟》传开之后,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不但争传《醉翁吟》琴曲,连欧阳修所作《醉翁吟》歌词,也有好事者纷纷为其谱琴曲,但都不理想。冥冥中似乎在等待着什么机缘,一晃三十多年过去,欧阳修、沈遵相继去世,庐山玉涧道人崔闲还惦记着这件事。崔闲精通琴曲,曾拜沈遵为师。他非常喜欢此曲,“常恨此曲无词,乃谱其声,请于东坡居士。”苏轼贬谪黄州期间,崔闲多次从庐山前往拜访。一次他揣着《醉翁吟》的曲谱登门,请东坡填词。苏轼不但诗文高妙,而且精通音律,听明来意,欣然应允。于是乎,崔闲弹,东坡听,边听边谱词,不大一会儿就完成了。 飞瀑似珠玉叠串琅琅鸣泉,高山推出明月,清朗团圆。我问:是谁?琴弦轻响,优美的旋律,回荡空山。 无人应答,静寂塞满广大空间。只有醉翁理解这天上的琴弦。这是大自然的音籁,美妙呵,难以言传。 明月中天,清风把琴声送出很远,露水似真珠,眨着笑眼。此时此刻,谁能安恬入眠? 背负草编筐篓的人,走过山前,大声高呼:有心人才能如此这般! 醉翁长啸,吟诵新的诗篇。余音袅袅,回答的是谷中的流泉。 醉翁去了,不再回还。抛下的只是,朝的吟咏,夜的哀怨。 山,有时会裸露光秃秃的山巅;水,有时会倒流回环。然而,醉翁呢? 他已不会回到少年。醉翁呵,已经归去,幻化成仙。 这美妙的乐曲,却留在人间。不信,请你倾听,听呵,听这流注的奔泉。手指弹奏以外,还有新的一两只和弦,这《醉翁操》便是乐曲中的名篇。

注释

相关诗句

相关查询

山花子 山花子 送姜学在由吴门之宛陵清明扫墓 山花子 山花子 山花子 山花子 清凉台 山花子 邻女 山花子 无题 山花子 山花忽开一枝,怜其晚秋无侣,摘供案头,为赋小词 山花子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包含澡的词语有哪些 臣字旁的字 包含宵的词语有哪些 累死累活 一来二往 皿字底的字 鹠鷅 馬字旁的字 血字旁的字 战动 拍塞 裦口 言不二价 包含毗的词语有哪些 还乡昼锦 舂市 公平正直 月字旁的字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