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字典

《山上树》

时间: 2025-04-26 20:01:06

诗句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意思解释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0:01:06

原文展示: 山上树 于武陵 〔唐代〕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

白话文翻译: 阳光温暖,我走在上山的路上,鸟儿的啼叫告诉我春天已经到来。 突然遇到一个幽静隐蔽的地方,仿佛见到了一个独自清醒的人。 石头上的花因为寒冷开得晚,风大时花瓣也频繁落下。 樵夫可能不认识这个地方,岁月久了,这里也被砍伐成了柴火。

注释:

  • 日暖:阳光温暖。
  • 鸟啼:鸟儿的叫声。
  • 幽隐处:幽静隐蔽的地方。
  • 独醒人:独自清醒的人,比喻高洁不群的人。
  • 石冷:石头上的寒冷。
  • 开常晚:开花常常较晚。
  • 风多落亦频:风大时花瓣频繁落下。
  • 樵夫:砍柴的人。
  • 岁久伐为薪:岁月久了,这里被砍伐成了柴火。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于武陵,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表现隐逸生活和自然景物,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或游历时,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是在一个春日,诗人登山时偶遇一处幽静之地,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诗中透露出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被破坏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日登山为背景,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诗人对幽静之地的喜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中“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一句,巧妙地将幽静之地比作独醒之人,形象生动。后两句“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则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幽静之地的神秘感和诗人对其的珍视。结尾“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则透露出对自然被破坏的无奈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日暖上山路,鸟啼知已春”:诗人以温暖的阳光和鸟儿的啼叫开篇,营造出春日的氛围。
  2. “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诗人突然遇到一个幽静隐蔽的地方,将其比作独醒之人,表达了对幽静之地的喜爱。
  3. “石冷开常晚,风多落亦频”:通过具体的自然现象,进一步加深了幽静之地的神秘感和诗人对其的珍视。
  4. “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结尾透露出对自然被破坏的无奈和感慨,使诗歌的情感层次更加丰富。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见独醒人”将幽静之地比作独醒之人,形象生动。
  • 拟人:“石冷开常晚”将石头拟人化,赋予其情感。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也隐含了对时光流逝和自然被破坏的感慨。

意象分析:

  • 日暖:春日的温暖。
  • 鸟啼:春天的到来。
  • 幽隐处:幽静隐蔽的地方。
  • 独醒人:高洁不群的人。
  • 石冷:石头上的寒冷。
  • 风多落亦频:风大时花瓣频繁落下。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忽逢幽隐处,如见独醒人”中的“独醒人”比喻什么? A. 高洁不群的人 B. 独自清醒的人 C. 幽静隐蔽的地方 D. 石头上的寒冷

  2. 诗的结尾“樵夫应不识,岁久伐为薪”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美景的珍视 B. 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C. 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D. 对自然被破坏的无奈

答案:1. C 2.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杜甫的《春望》:通过对春日景物的描绘,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

诗词对比:

  • 于武陵的《山上树》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珍视,但于诗更多了一份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被破坏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于武陵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古代诗歌的详细鉴赏和解析。

相关搜索

诗文作者: 相关结果

相关查询

浣溪沙(赠陈惜惜、怜怜) 鹊桥仙(甲子中秋) 菩萨蛮(县斋木犀今年殊未开,而盆菊特茂盛,以晦日约客。) 自题像 题菊花 不第后赋菊 苦萨蛮(己未五月十七日赠无住道人) 与晁激仲夜话 七夕 水龙吟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悬车致仕 耍单 麥字旁的字 一夕三迁 淫朋密友 意转心回 嚼羽 镸字旁的字 三波六折 暮景桑榆 支字旁的字 母字旁的字 包含绿的词语有哪些 凤尾绫 門字旁的字 包含伍的成语 迹水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